好萊塢電影配樂發展簡史

  自1895到1920年代,電影工業逐漸形成,此時期的電影仍為無聲電影的階段。1930年起,電影正式進入有聲電影的時代,電影配樂也隨之蓬勃發展。1930-1950年之間,可說是電影配樂的全盛時期,尤其因二次大戰後,歐洲地區戰爭不斷,各領域的藝術家紛紛遠離歐洲,抱著希望前往美國新大陸。此時期的作曲家與古典樂壇關係密切,曲風多為後浪漫派、印象樂派等。代表的作曲家有Max Steiner、Alex North、George Gershiwin等。

  1950年代後,作曲家開始加入搖滾和爵士樂元素於電影配樂之中。Henry Mancini可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家喻戶曉,如電視影集《頑皮豹》,使用Big Band Jazz爵士大樂團編制,採獨特且不落俗套的方式介紹給大家。此時期的代表作曲家們還有Lalo Schifrin、Bernard Herrmann、Ennio Morricone、John Williams等。這些配樂家的優勢是滋養於傳統歐俄系交響樂、成長於美國新興爵士及搖滾樂,風格多元,且大膽嘗試新元素。

  到了1970-1980年代,隨著迪斯可及電子合成樂的出現,也引領了作曲家採用這些元素加入電影配樂之中,例如希臘作曲家Vangelis即為電子合成樂的翹楚,1981年以《火戰車》一片揚名電影音樂界。而此時期仍有一派作曲家堅持使用傳統交響配樂與爵士樂,例如John Williams,他的作品曲風最為豐富,也最具影響力。此時期的作品包括《大白鯊》、《星際大戰》系列、《第三類接觸》、《印第安那瓊斯》等系列電影。

  90年代中期開始至2000年後,好萊塢不斷量產大製作的史詩動作片,這些電影配樂多為編制浩大的交響樂團、合唱團。如《特洛伊-木馬屠城記》、《神鬼戰士》、《魔戒三部曲》、以及劇情大片《英雄本色》、《英倫情人》等,以及《哈利波特》等系列電影,電影配樂進入第二個全盛時期。 2000年後的好萊塢,除了古典樂屹立不搖外,又加入許多新的音樂元素。例如世界音樂元素的應用,像是印度、中國、日本、非洲、澳洲的樂器。《鐵達尼號》的作曲家James Honrer運用了Celtic Flute凱爾特琴,成功的將英倫特有的悲傷氣質帶入音樂中。

專輯: 

Pink Pan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