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論:
吉屋出租是由音樂劇改編,除了演員與劇本之外,更重要的當然是配樂了。在電影裡頭有許多耳熟能詳的音樂,像是「Seasons of love」,我在觀看電影之前早已能夠琅琅上口。此外,令印象最深刻的則是抗爭過後,一行人聚集在酒館唱的「La Vie Boheme」,他們將整個酒館當成自己的小舞台,在警察與長官面前展系最真實的自我,翻滾、跳躍,攀爬桌椅載歌載舞,這些人唱的是對自由的渴望與無拘無束的熱情,是屬於波希米亞人天生的浪漫──或者應該說是無罪的放蕩。
電影涉及的議題非常廣,但每一個都是真實,而且需要我們關心的。電影的背景設定在紐約,幾位朋友一整年的生活,從租屋問題開始,拒繳租金與政治鬥爭同時展開,到後來房子被斷電;相較之下,在世界另一端的台北同樣有許多買不起房子,又受到壓迫的人。他們沒有棲身之地,只能靠著微薄的薪水勉強租屋,卻又要不定時承受房東反悔毀約的可能。畫面中點點火焰在街頭燃燒,但是最終一定會被撲滅,我想這就是對於權勢無法抵擋的象徵,人民的憤怒只能從渺小的地方釋放,然後又消失的無聲無息。
第二是疾病與毒品的問題,電影中的主角有幾個染上了海洛因毒癮,更多則是得到愛滋病。我們可以發現那樣的環境是非常危險的,在暗巷中隨時可能會受到攻擊,錢財被搶走、身體有外傷還算小事,若又因此也染病,就更麻煩了。女主角咪咪是個又有毒癮又得愛滋病的舞者,她的生活不算混亂,但可以接觸到的誘因太多,甚至只要她想要,就能交易到毒品。值得寬慰的是,電影裡的主角有陸續參加關懷愛滋團體,勇敢的面對自己的疾病並且走出陰霾,但是隨著每一次參加聚會的人越來越少,空出的椅子越來越多,令人感到此疾病的可怕不寒而慄。台灣雖然禁止毒品,但是無法根除,社會上走私案例還是層出不窮,也許有更多的政治因素讓我們無法清查到底是哪些勢力敢如此無法無天,不法獲利,我們也無法阻止他們滲入校園或是青年學子,只能透過一次次的宣導避免有更多誤入歧途的孩子。
再來則是從古至今都一直存在,近十年逐漸浮出檯面,而今年在台灣更是吵得沸沸揚揚的同志議題。電影中有兩對同性情侶,一是正直而且無怨無悔付出的女律師瓊安與她的女伴莫琳,她們個性上的差異讓看似美好的婚禮最終不歡而散。不論是在同性還是異性之間,愛的本質都應該建立在信任、溝通與包容,而不是一味地付出或是要求對方。反觀另一對情侶,黑人教師柯林與變裝鼓手安琪算是一見鍾情,再加上救命之恩,兩個人互相扶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不離不棄,非常動人。同志議題在台灣就沒有這麼浪漫了,一方面要爭取法律上的核可,另一方面還要得到社會的認同,中間的過程還有反對勢力的打壓,相當辛苦。社會學老師曾經說過,雖然台灣社會看起來很開放,但其實大家都不是用自身立場在做決定,大部分的人認為:「你們要這麼做我同意,但是不能發生在我身上。」像是現代仍有許多家長對同志議題採開放的態度,但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小孩決定與同性伴侶交往,卻會勃然大怒。
吉屋出租是一部從聖誕節到聖誕節的電影,但是其中的話題卻是一整年都受用的,不僅在聖誕前夕可以讓人思考,我們在平時也應該多注重這些身邊可能正在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