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夫妻吵著離婚,原因是女方不滿女兒的居住成長環境,希望全家到國外生活;男方則以行動不便的失智父親為由拒絕搬家。夫妻理念不合,申請離婚,爭搶女兒監護權,但被法官駁回。不滿判決結果的女方索性離家,男方只好請人照料父親,卻意外發現幫傭擅離職守的照顧不當,害父親差點死亡,於是雙方發生衝突,甚至疑似導致幫傭流產,告上法院各執一詞、愈演愈烈。伴隨劇情發展,導演暗示雙方各有隱瞞。即使最終真相大白,事件引發的漣漪卻使雙方家庭轉變成更複雜,且難以挽回的型態。
《分居風暴》由伊朗籍導演阿斯哈法哈蒂自編自導,以通俗劇模式鋪墊進展,醞釀一個家庭的離婚紛爭,演變成兩個家庭面臨瓦解的難堪局面。導演不刻意美化角色、不注重粉飾劇情,反而採以更直接的口吻,道出婚姻與家庭生活的真實和艱困,喧鬧之餘,還帶有一絲悲憫。
因為事件周遭的人物,其實各有私心與苦衷,為了維護家庭,不得不隱瞞部分真相。導演賦予角色毫不廉價的尊嚴與堅持,牽動觀眾的同理心,從各個角度審視故事,在道德天秤不斷於兩端搖晃的過程中,如雲霄飛車般轉換情緒,無法徹底認同任何一方。尤其分居的夫妻,本就處於兩個極端立場,家庭觀的激盪和爭辯已經張力十足,何況還要槓上另一個家庭?遑論還有階層關係、串供的可能,最終誰對誰錯,在道德的灰色地帶裡,沒有正確答案,也才是這部電影之所以精彩的原因。
加害者可能成為受害者、受害者也可能成為加害者,雙方立場就在缺乏將心比心、不願低頭的距離中,漸行漸遠。反而幫傭家的小女孩、夫妻家的女兒,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畢竟當為了勝訴不斷製造謊言,進而摧毀另一個家庭時,真情最終也可能被誤解。電影當然剖示了每人看待家庭,皆有不同理想,卻使最無力的兒女,失去家庭和平完滿的可能;導演尊重也捍衛每個角色的選擇與理念,卻讓親情嫌隙的傷痕隱隱作痛,使劇情在寫實與煽情的平衡間,散發出令人難以忘懷的情緒,尤其結局小女孩那複雜的眼神,更是無法言喻。
有趣的是,導演顯然不畏懼向伊朗社會發起提問,無論宗教、性別、階層,無一不被當成佐料烹調故事風味,看作解嘲調侃,固然是趣味,但又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對待真主的虔誠,作為伊朗社會的道德標準,一方面形成女性各種無形的生活阻礙;另一方面又是案件從膠著轉而明朗的原因,不斷照亮信仰對立,衡量道德底線。此外,導演亦敢於揭露伊朗社會的女性地位,如幫傭遭家暴的嫌疑、法官問口供時的不公平對待,都是例證。
阿斯哈法哈蒂幽微的鏡頭、穩健的調度,成就了演員精湛的表演,無論是蕾拉哈塔米詮釋人妻獨立底下的柔弱、佩曼莫阿迪身為人夫的故作堅強、飾演失業男的薩哈比侯賽尼因為妻子撒謊而崩潰,甚至還有莎莉娜法哈蒂不見爸媽和好跡象的多次心境轉折。從主演到配角,皆恰到好處烘托劇情底蘊,讓導演更得心應手、一氣呵成表達主要論述,在平鋪直敘的劇情中,不斷引起道德辯證,使家庭定義、人物處境的轉變,意在言外,夫妻從開場的爭吵到結局的沉默,期待女兒監護權的最終選擇,卻又不捨負擔沉重答案的折磨,才更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