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耶誕好過影】 優選影評:近距交戰 (Joyeux Noël)

 Joyeux Noël(2005) on IMDb

出品年份: 
2005
原文片名: 
Joyeux Noël
導演: 
Christian Carion
演員: 
Diane Krüger | Benno Fürmann
文/森林一 陳婉玲

電影評論:

《近距交戰》講述的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聖誕節前夕,在三方陣營,德軍、法軍及蘇格蘭軍的將領一同協議下在聖誕節前夕停戰,一起歡度一個和平的聖誕節,各個軍營不分彼此一起喝酒、聊天、一起接受福音並互道聖誕快樂,隔天一起埋葬已亡的士兵。過後,上級將領們從他們要送回家的書信中得知此事,各方的軍營皆接受到一定的懲處。這部片改編自在一戰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且此事發生在許多的戰地。

這部片讓人很強烈的感受到「反戰」二字,全國的人民不論經濟、生活或思想,甚至是性命,無一不受影響,範圍從老到幼。影片一開始就以各國的小孩子,上台報告開場,殺戮、敵視的思想深烙在孩童的思想中,我想這些想法部分屠殺了孩童們的童真與無邪。有些年輕志士志願上戰場,一展愛國的報復,像是片一開頭哥哥的熱血,這場景是在一個教堂,對比哥哥的亢奮,神父的臉上堆著的是憂慮,裡面有一個鏡頭是原本已燃的蠟燭全熄滅,暗示著上場士兵們的死亡,也預告著哥哥的戰死,影片過不久,哥哥就戰死了,叫弟弟回去,他是否會後悔當初的熱忱呢?鏡頭轉換到歌劇院,男高音上台的氣勢宛如要上場作戰,但此時一位軍官打斷了一切,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戰爭打斷、打亂了,而在歌劇院的蠟燭則是點燃,燃燒中的。對比於志願役,這位男高音在回應德國王子說的「謝謝你志願地為國家效勞」,他坦白地承認他是被徵招的,而非志願,有如此偉大情操的絕非多數,更多的是被迫離開家人上戰場,為國家效勞,有時更像為王子效勞。

音樂,在這劇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男高音的歌聲帶來了短暫的和平,而這短暫和平中也伴隨著蘇格蘭的風笛聲,音樂撫慰人心,人常感到孤單、無助、徬徨,但音樂給我們無比的安慰,或許更廣義的說是「藝術」,我們都從藝術中獲得救贖,獲得解脫,它是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人種的,即使有時我們不懂歌詞的語言、電影中人物的對話,這些語言的隔閡也不能阻礙「藝術」帶給我們的感動,就像蘇格蘭的風笛,男女高音的美妙歌聲。有一幕旅館的男主人責怪他老婆跟「德國豬」講話,但當他聽到男高音的歌聲,他也從這「德國豬」身上獲得些在戰亂時的短暫安詳。

人性與體諒,我想是這部片的主軸,從一剛開始,一名士兵責罵另一位士兵為何要射救護兵,還有男高音聖誕夜堅持回兵營,唱歌慰勞大家,這讓我想起了《緬甸的豎琴》的男主角,這次男高音是自願的,這出自於體諒,他也是作戰的一員,他能理解士兵們的思念,思念妻子、小孩、父母,所有家鄉的一切,如同德國將領保留著法軍將領的皮夾,這也是為何最後士兵們能不分敵我大家一起聊著彼此的家庭,彼此祝賀「聖誕快樂」,甚至認為那些上級將領只是會吃吃喝喝的無用官僚,敵軍的士兵更令人親近,也建立了一段戰亂中的友誼,不免感慨「若是我不是在這種情況下遇到你多好?」,最後還幫彼此躲避砲彈的攻擊。我常覺得,戰爭中,每個人都是無辜的,人民不都只是那些政治家的小棋子嗎?人民許多時候只是政治家們爭權奪利遊戲下的犧牲品。他殺了你家人,當然可恨,但許多時候他也是逼不得已,片中的弟弟的恨可以理解,還有其實每個人也都還有著愛國心,我們畢竟在不同的立場,片中德軍將領跟法軍將領說:「當我們佔領法國時,我們再一起相聚吃飯。」法軍將領回答:「要一起吃飯可以,但不一定要佔領法國。」當那群法軍回家,看到家鄉的破敗,他能不恨德軍嗎?但這恨中帶點對德軍士兵們的些許體諒,但他們真的還能跟那些人做朋友嗎?,反之亦然。真是矛盾啊!

宗教性也充斥著整部片,基督教又或者聖誕節對歐洲人多重要,可從裡頭看得清清楚楚,即使運聖誕樹比運大砲還困難,但上級仍答應這項決策,其實這也是一種體諒。三個軍營的士兵一起聽佈道時,那畫面更像天國,我們不分國籍、不分彼此,一起和平的相處。隔天,一起埋葬戰死的弟兄,讓他們回歸塵土。這個聖誕節,大家更接近上帝,在心靈上。宗教,讓慌亂的心得到一絲安詳及歸屬,即使再不虔誠的人,此時也會從中得到慰藉。但最後主教訓斥那位神父,說聽他的道的人都會遭受懲處,當主教佈道完,神父留下了十字架,象徵著基督將被遺忘,大家離上帝更遠了。主教相對於神父,上級相對於士兵,看來在上位者很難理解下層或第一線的辛苦。

大家都受到一定的懲處,但都不會後悔那一晚發生的事。在別處戰爭時,每當想起這件事,心頭會湧起一陣溫暖。戰爭中,我們都是無奈的。這部片帶給我極大的反思。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