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芝苑(1921年12月5日-2013年4月12日),曾獲金曲獎終身特別貢獻獎、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1987年金鼎獎、第十六屆吳三連藝術獎。為臺灣重量級的作曲家,創作類型及風格相當多元而廣泛,包括管弦樂、歌劇、室內樂、協奏曲、鋼琴曲、合唱曲、藝術歌曲、兒童歌曲、流行歌曲等,可說是台灣現代民族音樂的先驅,在台灣接觸西洋古典音樂之初,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自幼即立志要成為音樂家,14歲赴日本留學,因而接觸許多日本現代民族樂派的作品。郭芝苑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他對前輩江文也的景仰,江文也音樂創作中獨特的民族風格,為年少的郭芝苑留下深刻印象。直至他赴日留學時,終得與江文也見面,逐漸建立情誼,郭芝苑遂決定以全方位的作品致力於臺灣民族音樂創作,兩人之間的關係猶如西方樂史上布魯克納對馬勒的精神影響。戰後,郭芝苑回到臺灣,他的作品《交響變奏曲─臺灣土風為主題》是繼江文也之後,由臺灣人創作的第一首管絃樂曲。郭芝苑並不排斥通俗音樂的創作,他對電影有著童年中的喜悅回憶,留日時也對黑澤明導演鍾愛的配樂作曲家早坂文雄敬愛不已,曾陸續為多部電影撰寫配樂。1973年6月,郭芝苑接受史惟亮邀請,進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研究部,至1987年退休。十四年的省交生涯,讓郭芝苑無論於生活及心情層面,皆安定平穩,堅持創作之路毫不動搖。1987 年以《小協奏曲─為鋼琴與絃樂隊》榮獲金鼎獎作曲獎、1994 年以管弦樂組曲《天人師》獲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音樂類獎項。
郭芝苑紀錄了由小市民至知識份子,由廟口至音樂殿堂的所有心聲。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郭芝苑的創作之路走得並不平步青雲,但為了所熱愛的藝術,他始終堅持創作,即使有所犧牲也在所不惜。他的默默耕耘,在臺灣近代音樂史上,已留下不可忽略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