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情的最後結局將是分手,那麼《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想必是送給所有初次品嚐愛情美好的人們,一堂最刻骨銘心的愛情學分,從相遇、相識、交往而後分手,最後從漫長的自我療傷過程中走出來,在長達近三小時卻一點也不讓人感覺枯燥漫長的觀影過程中,觀眾彷彿像跟著女主角阿黛兒一起經歷這段成長,最後突然才看清楚,有些人縱使你是如何思念到近乎牽腸掛肚的程度,然而失去了愛情的擁抱,到最後甚至將成為傷人的利刃,不斷折磨自己,最後要自己領悟,才能理解放手,然後瀟灑轉身,那才算真正走出痛苦的第一步。
就讀高中的阿黛兒(愛黛兒艾克阿切波洛斯飾演)和其他同齡女孩沒什麼兩樣,憧憬談一場美好的戀愛,和好朋友在課餘時間能在一起瞎聊打混,大家起鬨說學校裡的帥哥學長湯瑪(J?r?mie Laheurte飾演)一直想追她,最後兩人終於有了機會共處,一切看起來如此平凡無奇,但一次在街頭上與藍髮女子艾瑪(蕾雅瑟杜飾演)的錯身而過,意外開啟了阿黛兒對同性的情慾和渴望,從此她選擇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也注定和至今之前的生活圈就此告別,從前的好姐妹與她反目,兩方從此劃清界線,她在眾目睽睽之下勇敢地邁出腳步,迎向艾瑪的懷抱,愛情看來是如此幸福美滿,可以在如此義無反顧的情況下誕生,但是愛情如何維繫,又要怎麼樣走得長久,這才是感情路的重頭戲。
阿黛兒一腳踏入艾瑪的生活世界,才要滿18歲的她追著艾瑪的腳步走進同志酒吧,被充滿無以名狀誘惑的艾瑪所吸引,享受同性之間身體相互探索、愛撫後所帶來的歡愉;電影深刻描繪了少女對性向的初探,從懵懂到確認,從抗拒到接受,發現自己的不同,而後在人生上選擇不同道路繼續走,她和艾瑪開始約會,透過聊天更加理解彼此,她發現世界比他想像的還要寬闊,作為藝術家的艾瑪有著她所無法想像的人生目標和生活,阿黛兒愛著這樣的她,那也是曾經以為只要雙方有愛,就可以一直一直走下去的時候。
艾瑪和阿黛兒兩人在相識之初,就有許多差異存在,阿黛兒出身一般家庭,有著愛她的父母親,他們從未想過自己的生活圈裡會有同性戀的存在,阿黛兒希望自己擔任教職,有個穩定的工作,她自認沒有像艾瑪一般出色的才華,儘管艾瑪好幾次想推著阿黛兒發展自己的創作才能;另一方面,艾瑪是個充滿才華的藝術創作者,所處的居住環境充滿藝術氣息,父母理解自己女兒的性傾向,一家人的生活模式也和阿黛兒大相逕庭,更別說艾瑪的交友圈和阿黛兒幾乎是沒有重疊的兩顆圓。
在肉體交纏,充滿特寫的露骨性愛場面之外電影用了許多篇幅描繪彼此之間相處的細節,用很多情侶之間共處時發生的瑣事逐漸架構出兩人的差別,從兩人的價值觀、人生的目標、到成長的環境背景,交友圈的差距,甚至是慶祝特別節慶的型式,家庭聚餐的習慣…導演細心經營這些細節,加上演員們彷彿奉獻出全身,彼此相互糾纏卻又在看似平淡無奇的互動中,在雙方角色的心靈上相互拉扯、折磨彼此的演出,讓觀賞電影的過程更感椎心。
縱使人們時常說著,感情這檔事情本來就是透過不斷溝通和磨合後才能夠走得長久,但是相互吸引的力量,最終卻會隨著逐漸了解而慢慢失去,愛情到了後來光是相愛還不夠,反而因為心的距離漸行漸遠,最後因為一點小事,努力維繫的關係卻適得其反地把彼此拋向相反的距離,那一切或許都是因為其中一方太過寂寞了的緣故吧,感覺彷彿被丟在原地,然而實際上,雙方從來就是原本的自己,只是某種頻率在理解彼此的差異後,無法再重新對上,最後相互分離。
看完電影之後,好像會有一種想法慢慢暈開來,劇情推進至最後突然消失的結尾,告訴觀眾電影根本不需要暗示未來將會如何,至少對阿黛兒來說,這段感情,這段關係,在痛苦不斷折磨著自己好多年之後,只需要一個轉念就能夠從死胡同裡走出來,至於下一段關係將會從哪裡發生,那則早已不在電影討論的範圍裡了。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所描述的愛情關係,情侶間的互動,其實無關乎彼此的關係是否為異性戀情或同性戀情,當然,電影裡面必然有許多大乎彼此的關係是否為異性戀情或同性戀情,當然,電影裡面有許多大大小小,不經意或有意識地被呈現出的段落,從同儕的排擠或是許多只有同志才能盡情放鬆自己去享受的節慶與活動中,告訴觀眾縱使是遠在歐洲,我們還是可以看到異性戀社群對同性戀的不友善;而觀影過程裡,今非昔比的時間流逝,相同的人事物與場景在不同段落,不刻意提醒觀眾的轉變,從公園的長椅、兩人的髮型、互動的狀態…相愛的熱情彷彿也在不經意間,從指縫中緩緩流失。
於是,電影從很多微小的相處細節開始不斷堆砌,會發現明明是如此相愛,明明相處起來有如此多甜蜜,縱使有這麼多的肉體交纏,但心與心之間不知從何時起失去的同步率,最後終將把兩人的愛情帶向終結。觀眾若是看完全片後,獨自回想起在電影裡兩人相識之初的場景到後來的轉變,不難理解到,這些追憶大概也只會是回憶了。從某個不那麼確切的時間點開始,一條巨大的鴻溝在彼此之間落下,劃分開來,成為再也無法跨越,只能對望卻永遠無法觸及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