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必須不欺騙、也不隱瞞──《尋找甜秘客》

出品年份: 
2013
英文片名: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導演: 
馬力克本德傑魯
演員: 
Rodriguez, Stephen 'Sugar' Segerman, Dennis Coffey
文/劉凱西

《尋找甜秘客》這部講述神秘歌手羅德里葛斯的記陸片,在2013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拍攝紀錄片並不是一門賺錢的行業,獲得奧斯卡獎肯定對於導演的名聲與未來有極大的幫助,然而對這部片而言,事實並非如此。《尋找甜秘客》口碑傳出之後,很多事實也逐漸被挖掘出來,得獎只是讓某些檯面下的風波越形擴大,而這些事情都得由紀錄片導演本人獨自承受;而更糟的是,瑞典籍的導演馬力克本德傑魯原本就患有憂鬱症,更在2014年自殺身亡,享年僅36歲。

不論導演自殺與社會輿論對他創作方式的批評是否有直接關係,然而這一切反而讓《尋找甜秘客》這個「故事」更加「傳奇」。《尋找甜秘客》講述出身美國底特律的天才創作歌手羅德里葛斯,儘管受到許多音樂製作人的讚賞與青睞,也發過兩張專輯,然而在美國本土卻完全賣不動,以致於唱片公司只能跟羅德里葛斯解約,而這名拉丁裔的創作歌手從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在美國沒半個人認識的羅德里葛斯,沒想到他的專輯居然飄洋過海去到了南非,在南非種族隔離、自由主義逐漸興起的時代,羅德里葛斯成了反動人士的精神食糧,他的歌讓當時深受政府掌控的南非人民了解到,原來自由主義是存在的,原來政府是可以被批判的。羅德里葛斯在南非比貓王還紅,可是當地人卻完全不知到他是何方神聖,甚至流傳出他在舞台上舉槍身亡的傳奇死法,這一切後來在粉絲、記者的努力以及一連串的巧合之下,他們終於找到了羅德里葛斯,並且在1998年邀請他到南非演唱,現場歡聲雷動,宛如朝聖天神,羅德里葛斯「彷彿」在南非終於為他的才華獲得了平反。

這「彷彿」是一個傳奇「故事」,而羅德里葛斯的個人行為風範,讓這個人更佳傳奇:他雖然身居陋屋,做著粗工,海外演唱所賺到的錢,他依然沒有留在身邊,反而是送給朋友跟親人。他自己過著儉樸的生活,人如其曲,完全的社會主義實踐者。

這一切看來似乎沒什麼問題,的確,在「南非」的這部分,導演的確秉持著記錄片作者該有的精神,把事實用精彩的方式說出來。然而,導演依然受到許多人指責他欺瞞:事實上,羅德里葛斯早在1981年就在澳洲做過現場演唱,1977年就出過精選專輯,也就是說,早在影片中所提過得南非這一遭感人的「故事」之前,羅德里葛斯在澳洲就已經深受歡迎,不然誰會不遠千里找出這個美國極小咖到澳洲演唱呢?

「羅德里葛斯在澳洲早就出名了」這個事實,成了《尋找甜秘客》難以擺脫的污點。你可以說:「喔,南非這部分的故事才有傳奇色彩啊!他沒有說謊,他只是為了戲劇效果做了抉擇,這樣的安排,故事才會精彩啊!」

是沒錯,如果站在戲劇效果的立場來看,要是觀眾早知道他在澳洲已經紅了,南非會紅似乎也就沒那麼了不起,大家也不會引頸期盼,也不會在那場演唱會上落淚。

只不過,這是一部「紀錄片」,不是「劇情片」,如果所謂的「戲劇效果」對作者這麼重要,那他應該要去拍劇情片,而不是紀錄片。因為所謂的紀錄片,不該只是「根據事實」,而應該「就是事實」,並且是「具有導演觀點的事實」,因為這是透過導演的眼睛去看、去拍攝、去剪接,導演可以讓影片充滿節奏,然而所謂的情節──也就是帶來所謂「戲劇效果」的主要元素──應該全然放給事實去編織,就算作者有這樣的能力,也不能加以運用,因為拍攝紀錄片,不應該更動事實,所謂的「更動」,包括了杜撰與隱瞞,這兩項在紀錄片裡,都「絕對」不能發生。一部紀錄片,只要在事實的基礎上有任何的瑕疵,整部片會被全然推翻。

對於一部紀錄片,「事實」是全部,這世界上沒有50%的貞操,也沒有只說一半事實的紀錄片。

《尋找甜秘客》在台灣上映後,引起了某些人對這部片敘事形式的質疑,因為導演根據訪談內容,拍攝了宛如劇情片的影像,甚至使用了動畫呈現。會有這種質疑的人,只是狹隘地將紀錄片視為「只能從現實中所拍攝」,卻沒有想到,如果要說謊,真實的影像也能夠被「剪輯」成另一種事實,並且豪不動聲色。影像是否經過加工、甚至照著劇本拍攝,都不是折損紀錄片真實度的原因,而是觀眾所信任的核心──導演。我們看紀錄片時,對於這個事件並不會有太多了解,很少有人會先對某個主題作功課,再去觀賞該部紀錄片。也就是說,看《尋找甜秘客》前,很少有人會先對羅德里葛斯有研究;或是觀賞《灣生回家》前,很少有人對這個主題就有深入了解。我們之所以相信這部紀錄片的內容,主要是我們對於「紀錄片」這個詞所代表的意義──紀錄片代表的就是真實──所以我們大多會抱持著相信得態度,去觀賞紀錄片;另外,就是我們對於這名導演的信任,即使我們與他素不相識,但基本上,我們透過他的視角,聽他所闡述的一切,唯有相信他才有辦法做得到,誰有能力聽一個傢伙胡扯兩小時!

於是,《尋找甜秘客》這個「導演未盡紀錄片導演應有本分、揭露所有事實」的瑕疵,對這部電影多少還是造成了影響,畢竟我們再看這部電影時會想:「所以導演除了澳洲那一部份以外,到底他還隱瞞了什麼?」這樣子想,什麼戲劇化、什麼高潮情緒,早已完全消失。他還有什麼不能隱瞞?羅德里葛斯真的如同這片中所描述的如此傳奇嗎?

再也沒有人會相信了。

幸好,這部片如何,對於羅德里葛斯一點都不重要,他只是一個歌手,我們喜歡的是他的歌曲,而不是將他當成偶像來崇拜。但換個話題,台灣前陣子所爆出的紀錄片爭議──《灣生回家》的製片田中實加身份造假一事,為什麼這個從來沒存在過的「田中實加」說謊,會如此嚴重?因為《灣生回家》是由她委託導演拍攝,她才是該片的靈魂,也跟著影片一起宣傳,觀眾相信她是因為自己的際遇而為灣生發聲,然而,就算《灣生回家》的故事感動再多人,當最後我們發現,原來根本沒有田中實加這個人,那個我們寄予信任、並且支持鼓勵的「灣生」,根本就是個徹徹底底的高雄人。她不是隱瞞,而是更嚴重的,說謊!當觀眾發現一部紀錄片的靈魂是個騙子,就算這部紀錄片曾經帶給我們多大的感動,一切都會化為烏有。

「那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們怎麼會知道!」

這就是觀眾們的心聲。即使導演後來跳出來保證,片中所拍攝的爺爺奶奶,絕對都是真的,但這部影片終究因為一個謊言而蒙上了永遠甩不掉的污名。不同於《尋找甜秘客》其實對羅德里葛斯不會造成多大影響,《灣生回家》卻會對爺爺奶奶們有極大的影響,因為我們在意的正是他們的身份,影片講的也正是他們的身份。製片可能沒想過,她目的不明的謊言,會對如此多的人造成傷害。

要成為一名紀錄片工作者,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在品格上幾乎要當個完人這件事情上,就已經很少人能做到。不過,「真實」是這世界上最珍貴、也最難得的元素,誰能夠真正代表真實呢?

你說,紀錄片導演的品格沒像神一樣純潔,怎麼可以?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