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前作,已隔八年,韓國導演李滄東向來以質感取勝。全新作品《燃燒烈愛》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作《燒掉柴房》,聚焦寂寞靈魂的暗潮洶湧,囊括社會情感的寂靜與疏離。劇情雖以三角戀為主軸,實則探討年輕世代和社會階層的窮困,村上春樹和李滄東的碰撞,激發的火花是憂愁滿溢的電影魅力。
魅力在於李滄東用鏡頭看待情感百態的浪漫。四處打零工但希望成為作家的劉亞仁,偶然巧遇舊識姜鍾淑,兩人點燃愛火、發展快速,後者前往非洲旅行回國後,身邊卻多了陪伴者史蒂芬元。三角戀的糾纏固然提供觀眾友善的溝通環境,但三人的價值觀其實迥異,導致劇情交融的彆扭與隔閡,反而映射角色看待生活的共通和差異,進而形成階級不可逆,富足貧窮皆世襲的社會悲歌,但無論是否牽涉政治議題、家庭問題、經濟關係,《燃燒烈愛》的冰冷,是本世代年輕人共同面對的寂寞,一如劉亞仁難以翻身的人生,或是史蒂芬元不見父母,但四處尋樂填補空虛的生活。
李滄東對於年輕世代所面臨的困境有深邃的探究,電影成功捕捉到年輕人面對社會的無能為力、看待未來的不知所措;姜鍾淑在夕陽下漫舞的鏡頭使人陶醉,但情感美學底下其實暗藏青年的疲軟和脆弱,想隨光線散去的她,在大夢初醒時落淚,她的心碎濃縮了年輕人看待生命的迷惘;初上大銀幕就展現令人折服的表演能力,姜鍾淑的電影事業尚有可為。
但無論是經驗豐富的劉亞仁,或是看過大場面的史蒂芬元,前者利用不協調的肢體動作展現角色特性,後者惜字如金反而加強神祕感,三名演員出色的你來我往,不僅增添劇情穿梭於虛實間的詭譎感,鏡頭的孤寂感更顯生動,尤其當其中一名角色消失後,影片的懸疑感倍增,所有李滄東採用的符號象徵蒙上另一層面紗,彷彿開始替每個角色(階層)貼標籤,藉以線索串聯與想像,拼湊社會的規則與狀態,但無論何以判斷,你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你無法不佩服李滄東優秀的場面調度,鏡頭也好、構圖也罷,他恰到好處的精雕細琢,讓影片追求慾望卻愈加空虛的氛圍如渾然天成般迷人,姜鍾淑的舞姿、劉亞仁的顫抖,冰冷與烈火的對比、貧窮和富裕的差距,畫面的魅力和深度豐富了《燃燒烈愛》的貧困,李滄東看待年輕世代難題所展現的浪漫,其實也帶著殘酷的眼光,在峰迴路轉的複雜難解裡,觀眾終究要看見這世界真實存在的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