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妻子的情歌:鄒族音樂哲人高一生

高一生(鄒族名Uyongu Yatauyungana,1908年~1954年),為著名鄒族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音樂家、詩人。

出生於嘉義阿里山鄒族部落,在父親過世後,被日本郡守收養,曾改名為矢多一生。1924年,就讀臺南師範學校,期間開始接觸西式現代音樂教育,非常喜歡彈奏鋼琴,1927年協助俄國語言學家聶甫斯基(Н.A. Нeвский)從事田野鄒語調查、編寫臺灣鄒族語典。他也學習日本俳句詩歌,影響後來的音樂欣賞以及詩歌創作。1930年,高一生回阿里山蕃童教育所任教,投身族人教育、衛生、農事、經濟等改善工作,也創作數首歌曲教授學生歌唱。1943年,協助民族音樂學者黑澤隆朝進行鄒族音樂的採集與研究。

1945年臺灣光復後,高一生擔任阿里山鄉第一任鄉長,首度提出原住民「民族自治」的理想,常與各族群交換有關於自治的理念。高一生不僅關心族人教育,更積極參與鄒族語言、文化的記錄與保存,並投入鄒族公共事務與生活改善。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嘉義市仕紳請求擔任阿里山鄒族領袖的高一生下山援助,他率領鄒族青年下山支援,並提供糧食與掩護,因協助涉案者避難以及倡導原住民自治,而成為白色恐怖受難者。

高一生在獄中思念與鼓勵妻子所寫的《春之佐保姬》是他的代表作。《春之佐保姬》的「春」是他妻子的名,日語「佐保姬」字義為保護神。高一生在獄中書信裡不只一次提到這首歌,也希望春子能夠永遠抱持著希望。高一生的創作充分流露關懷家鄉與群族之情,風格涵括日本韻味、原住民傳統音樂元素,充分體現日治時期本土音樂創作的時代性,歌詞少部分以日語創作,多以鄒語吟唱。高一生開啟鄒族近代歌曲譜寫方式先河,創作許多固定曲調和歌詞作品,使鄒族歌謠產生革命性的變化,部落族人有自己的現代歌謠可唱,充實了近現代阿里山鄒族歌謠的內涵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