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音樂詩人:盧炎

盧炎(1930年11月20日-2008年10月1日),作曲家與教育家。

1930年出生於南京,母親王碧澄女士受過師範教育,閒暇時教導盧炎唱古琴曲,因此盧炎從小就對音樂有相當的親切感。1941年,進入教會學校聖光中小學就讀,開始接觸教會音樂。1948 年,由於健康因素休學在家,他開始聆聽中央廣播電臺播放的古典音樂,研讀樂理,並且無師自通嘗試作曲。1949年來臺之後,盧炎考上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跟隨高慈美、戴序倫學習鋼琴與聲樂。畢業後曾在臺北市建國中學、國立藝專任教,同時向蕭而化學習和聲及對位法,奠定穩固且紮實的理論基礎。

1963年,盧炎前往美國密蘇里師範學院攻讀音樂教育碩士,兩年後,他放棄即將得到的學位,轉往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學習理論作曲,師從威廉•賽德門(William Sydeman)。他開始研究巴爾托克、荀白克、貝爾格、魏本等現代大師作品,並且開啟了他感知兼備,融合非調性與調性、以及五聲音階調式的音樂創作。1971年,盧炎取得曼尼斯音樂學院文憑,隔年進入紐約市立大學市立學院繼續攻讀作曲,並開始接觸電子音樂,師事作曲家大衛朵夫斯基(Mario Davidovsky),對盧炎影響深遠。1976年,盧炎應邀返臺擔任東吳大學客座教授,隔年再度赴美,進入賓州大學學習作曲,師事喬治•羅伯克(George Rochberg)和喬治•克蘭姆(George Crumb)。

獲得碩士學位後,盧炎於1979年返臺定居,並再次任教於東吳大學音樂系,1997年退休。於1993年榮獲第十八屆國家文藝獎、1998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成為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作曲家。2008年逝世,享年78歲。

盧炎的作品揉合了東方美感與西方現代音樂的語法和結構觀念,使用許多傳統戲曲音樂及樂器,加上管絃樂團編制,呈現豐富多層次的樂種融合,音樂猶如詩人寫詩,具有如歌的抒情性,散發著空靈詩意,更寫出對生命當下的細膩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