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歌曲

2015年,由行政院文化部所舉辦的第26屆金曲獎,ㄧ首因為社運而誕生的歌曲〈島嶼天光〉雀屏中選為「最佳年度歌曲獎」。為何這樣的ㄧ首社會運動歌曲會成為2015年代表作品呢?或許,對許多社會運動而言,音樂並非一場運動絕對必要的成功元素,但音樂確有其跨越時空的特質,將不同場域的你我拉在一塊,成為一股堅定不可動搖的信念。音樂的旋律會盤存在你我的腦中(耳蟲現象),精煉後的歌詞意象,即便歌手不在現場,透過音樂的再生播送,也能使每人有不同的自我解讀,產生更多的註解與共鳴。如同Joe Hill曾說過的:「無論寫得多好的一本小冊子都不會被閱讀超過一次,然而一首歌會被用心銘記並且一次又一次地被重複吟唱。」

這次內容主要會討論音樂與社會結合的歌曲,首先會提到現今將音樂與社會運動做結合的歌手原型,來自瑞典的Joe Hill,接著是簡述唱片在臺灣出現後,第一首禁歌〈街頭的流浪〉以及最後一首禁歌〈民主阿草〉的故事;再來是解嚴後,越來越多的臺灣音樂創作人投入他們的心力在關心臺灣社會,如藉著臺灣文學家楊逵與音樂的結合所創作出的概念專輯《鵝媽媽出嫁》,更甚者,如「交工樂隊」用音樂扭轉了政府的水庫興建政策。最後,反映音樂在東西方社會運動的力量,我們會介紹奧斯卡2013年最佳紀錄片《尋找甜秘客》(Searching for Sugar Man),透過人物Sixto Rodríguez的真實經歷,使我們看見音樂如何翻過國際線,成為一場長達半世紀社會運動的精神支柱。

參考資料:張鐵志,《時代的噪音》,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公司,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