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拉札老師-相互治療的心靈旅程

 Monsieur Lazhar(2011) on IMDb

出品年份: 
2011
英文片名: 
Monsieur Lazhar
導演: 
Philippe Falardeau
編劇: 
Philippe Falardeau
演員: 
Mohamed Fellag | Sophie Nélisse | Émilien Néron | Danielle Proulx | Brigitte Poupart | Jules Philip
文/Ruke

電影是從一個再日常不過的場景開始的,在加拿大一間國小,孩童們在操場上熱鬧嬉戲,等待上課鐘響被老師帶進教室裡,早到的值日生先進了校舍幫同學搬牛奶,但來到了教室卻發現大門深鎖,往內一探,竟發現女老師在教室裡上吊自殺的屍體,目睹一切的男孩拔腿就跑,老師連忙把正要走進校舍的學生帶回操場,然而一位好奇的小女孩躲過了大人的阻擋,也目睹了老師自殺的這幕場景。這是代表加拿大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再見了,拉札老師》的片頭場景,沒有緊張的節奏,反而使用了一貫舒緩的畫面,卻迫使觀眾和孩童一起直視這段駭人事件,然而這卻只是故事剛開始而已。    

事件發生過後,學校從上到下,都想盡辦法想讓校園回覆往常的寧靜,他們找來了心理輔導師替學生作課後輔導,對外則想盡辦法不再提起這件悲傷事件,他們甚至重新布置、粉刷教室牆壁,然而最令人擔憂的是,校方無論怎樣都找不到能夠接替自殺班導的老師,這讓校長傷透了腦筋,直到巴席拉札老師的出現。拉札自稱從國外移民過來,在家鄉擁有教學經驗,能勝任這份工作,僅管校長對這位憑空冒出的老師感到懷疑,但時間緊迫,於是同意讓他暫代教職。沒想到拉札一到班上,教學方式就讓學生頭疼大呼受不了,在同時面對前任班導驟逝的事件下,這個班級能夠找回過去的歡笑嗎?    

乍看之下,我們可能會以為這是一部猶如《春風化雨》或《我們這一班》式的校園勵志劇,然而《再見了,拉札老師》在情感細膩之外,所設計的格局更從學生的情感擴大到老師本身的生活背景,更甚者還帶領觀眾一窺國家與世代之間的衝突,因為人類都不可能同時能理解所有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苦處,也因此我們時常憑藉自身印象去看待自己所遭遇到的事情,認為「事情應該是要這樣子處理的才對。」在電影裡,校長以至於全校老師及家長,都認為對於這起自殺事件,學校應該盡量不再碰觸,甚至抹去這一切曾經發生過的蹤跡,然而這樣真能完全讓孩子們內心的傷痕消失嗎?     

另一方面,觀眾們和片中的師生一樣,都不知道拉札老師的來歷為何,直到幾場戲才讓我們稍微清楚了他的遭遇:來自阿爾及利亞的他,因為妻子和孩子遭受政治迫害而死於大火中,僥倖逃脫的拉札因此成為難民,因而前往蒙特婁尋求政治庇護,然而他自己卻也面臨是否會被政府受理的難堪遭遇,好不容易想藉由穩定教職獲得更長的居住權,但眼前的問題卻也同樣棘手,來到班上的他大刀闊斧改變活潑的教學方式,把同學們的座位從小組式圍圈圈改成死板的排排坐,又選了難度頗深、需要花時間準備的文學作品讓同學聽寫,這些作法想當然爾讓同學們難以接受,但卻在不知不覺間,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卻也慢慢拉近。    

對照老師刻意避談校園裡的自殺事件,學生卻反而像是能坦然面對生命的逝去,無論是學生們私底下談論老師的死亡,或是在課堂上有意無意地提起和老師的回憶,觀眾其實可以很明顯看出,他們是願意談的,而且是想要藉由談論去抒發心中情感,但當家長和老師試圖躲避這些不幸時,卻讓這些抒發的管道消失無蹤,只能默默放在心底,有的人無法承受,最後只能選擇離開這個環境,重新開始,無力離開的人,只得沉浸在化不開的低氣壓中。    

對於死亡這件事,同學們心中的悲傷和懷念無處宣洩,最後只能成為悶在胸口的苦悶。在《再見了,拉札老師》片中,導演安排了兩位班上的主要同學去作強烈對比;對照班上另一名小女孩,成熟且正面地去看待「死亡」這件事,透過書寫去抒發情感,目睹老師死亡的男孩開始四處找人麻煩,大人們卻不知道他深埋心中的痛,乍看之下是外人的拉札老師,反而將一切都看在眼裡。    

電影裡有一個段落令人感到心有戚戚焉,老師在課堂上和學生對話時,小朋友說道,大人們才是真正受傷最重的人,因為他們都不想去談論。這樣的想法凸顯了成人們的幼稚與無知,卻也讓拉札老師深受震撼,其實孩子們需要的,不是家長甚至其他成人們覺得「事情該怎麼樣做才對」而帶著他們主動迴避,重要的是事情發生時陪伴在側,帶領他們共同度過難關,那才是繼續向前走的最佳方式。    

而《再見了,拉札老師》電影中最點題的,就是拉札在課堂上提到的〈大樹與蝶蛹〉的故事,成人們要知道,自己是沒辦法永遠陪伴孩子成長,所以我們能作的,就只有守護著他們,總有一天,他們會成長茁壯,並且同樣擁有守護的力量,在沒有高潮起伏和刻意情緒化、灑狗血的劇情中,電影平鋪直敘卻用情至深地在每場戲中逐漸堆疊外籍代課教師和同學們的情感,不需要太多言語,從電影最後的那一幕擁抱裡,我們已明白,一切本都應該如此,只要願意陪伴並聆聽,或許傷痛不會那麼快消失,但那都會慢慢過去。  

得獎紀錄: 

2011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最佳加拿大電影 第32屆加拿大電影獎最佳電影、導演、男主角、女配角、改編劇本、剪接 第64屆瑞士盧卡諾國際影展:Variety Piazza Grande Award, UBS Audience Award 2012年鹿特丹影展:UPS Audience Award 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