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導演堪稱是香港最知名,甚至是華語影壇最優秀的女性導演之一,自70年代香港新電影浪潮興起時便引起注目,舉凡《女人四十》或《桃姐》等片,都以細膩描繪人物而廣受影評與觀眾喜愛,2008年時,他以香港新界自1980年代起開發的市鎮區「天水圍」為背景,拍攝了《天水圍的日與夜》和《天水圍的夜與霧》兩部電影作品,分別用不同風格和題材去描繪天水圍居民生活上的種種片段。
其中《天水圍的日與夜》在香港獲得許多電影獎肯定,但是因為當時台灣金馬獎徵件規格的要求,所以無法參賽(當時規定35mm拷貝才能參賽,而《天》片為數位拍攝的錄像作品),成為影迷心目中的遺憾;然而在片中,香港生活樣貌在鏡頭下近乎真實毫不造作的呈現在觀眾眼前,至今仍是許多影迷心目中的經典作品,有人說《天水圍的日與夜》自然不造作地重現香港常民的生活樣貌,和許鞍華導演日後獲得金馬獎的《桃姐》亦有幾分相似,但也或許可以說,只有許鞍華導演可以將這種平凡無奇,你我身邊皆常見的日常生活拍得如此有味道又不枯燥乏味。
《天水圍的日與夜》以鮑起靜飾演貴姐和陳麗雲飾演的梁歡兩家人因故相遇而結為好友,共同經歷社區大小事與酸甜苦辣作為故事主題。電影一開場就是非常尋常的情景:暑假到來,貴姐的兒子家安總是在家睡大頭覺,她工作之餘還去打麻將串門子,在社區裡,大家彼此熟識,進出電梯都會相互打招呼;某天社區大廈搬來了新住戶梁歡,她來到貴姐工作的超級市場應徵工作,兩人因此認識,兩個家庭的距離也因次一次又一次的巧遇和互助,拉得越來越近…
若說觀眾是想看到這部電影裡的登場角色是否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恐怕在看完整部片都要失望了,因為導演想要給觀眾看到的人物形象,其實都已經完完整整在全片裡出現了。無論是古道熱腸的貴姐、懶得說話的家安、隻身獨居的梁歡,還有圍繞在他們身邊的親戚、同事和同學們…他們的互動變化從許多小細節裡都可以感受到,例如不太說話的家安,儘管母親交代任何事情雖然都只會說聲「喔」,但是卻都會放在心上。或許有的人會覺得小孩子沒禮貌或是怎麼不搭理父母,但或許這就是貴姐和兒子的相處模式,倒也沒什麼平凡無奇之處。
但就是這種平凡無奇,才讓電影中相互關心、噓寒問暖的人情,在現在看來更顯珍貴,一場家安帶著熱湯去探望住院婆婆的戲,才緩緩道出了貴姐年輕時的遭遇:她辛苦拉拔兩位弟弟長大,甚至拼命賺錢省吃儉用,只為了讓他們能有所成就,電影隨後搭配舊時香港/天水圍的黑白照片,以及天水圍住戶在商場外頭或坐或站的日常風景,更凸顯出香港人努力打拼、就算生活克難也懂得彼此互助,只為讓生活過更好的草根精神。
電影後段,貴姐陪著隻身一人的梁歡滿心歡喜的想去見外孫一面,但沒想到外孫因為暑期打工沒見到面,她還遭遇女婿的冷言冷語,對方吃完飯後匆匆趕去上班,讓梁歡的心像是被澆了一盆冷水,但也幸好有貴姐的陪伴,才讓這趟令人傷心的飯局至好還有一些溫暖。僅管這也只是電影中的一段小插曲,卻更在無形中增加了許多親近感;日子還是一直在過,夏天過去,秋天到來,轉眼間家安也要面對升學考試的壓力,電影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結尾,中秋佳節到來,兩家人一起煮飯作菜,大家坐在飯桌前剝著柚子吃,邊聊著生活大小事,這樣平凡卻又流露出幸福的片段,或許正是大家盼望,希望能永遠不變的日子吧。
或許《天水圍的日與夜》之所以獲得成功並感動許多觀眾的原因,就在於在現代社會中,大家彷彿已經遺忘了自己身邊也曾擁有著如此濃厚的人情味,彼此相互幫助、噓寒問暖,在大多數人獨掃門前雪、自私待人而忽略周遭人事物的現代社會裡,正因為這樣的人情味其實還在,所以才更應該提醒大家其可貴之處。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