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之人─文化差異下的傳統延續

 The Namesake(2006) on IMDb

出品年份: 
2006
英文片名: 
The Namesake
導演: 
Mira Nair
演員: 
Irfan Khan | Jagannath Guha | Ruma Guha | Thakurta Tabu
文/ Steven

劇情大綱:

一對印度夫妻阿索克和艾席瑪在七O年代移民美國, 來到了沒有家人朋友援助的陌生國度後,他們辛苦的適應並努力建立起自己的家庭。然而阿索克卻對美國的風俗文化難以適應,在美國出生的長子,阿索克就以對自己意義深遠的小說作家果戈來命名,但這特殊的名字卻困擾了在美國生活成長的果戈,於是長大後的果戈擅自將名字改為通俗的美國名尼克,好讓自己不再變成笑柄,改名後的果戈在建築界漸漸闖出名號,也交往了一個金髮女友,但這也讓果戈的想法、生活和家人更加漸行漸遠,衝突及誤解讓果戈急欲逃離這個家,但父親的驟逝,卻令果戈的人生出現更戲劇化的轉折...
 

電影評論:

這部片改編自Jhumpa Lahiri鍾芭.拉希莉同名小說,也是Mira Nair導演的最新作品,描述生在印度的根將觸角伸往遙遠的美國所造成的心靈衝擊和體驗。導演和編劇精準抓住原著所要呈現的世代相傳不變的傳統,即使身在異鄉也同樣感受到家鄉特色的延續,充滿象徵意義的畫面構圖和剪接,經過特殊處理的色彩呈現,在在都展現出導演所要呈現的兩國文化的衝擊性,和兩代之間文化之根所表現出來的衝擊性。

本片精心策劃的劇情架構,更將這個跨越30年的故事,充滿有如水流般綿延不絕的延續。精采的剪接和攝影,精準的畫面構圖,都能看出工作人員和導演的用心,描述文化差異、傳統延續,以及家族情感延續相當深刻的電影。這部片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導演將原著所要表現出來的印度和美國的文化差異,以及印度家庭文化的延續。運用細膩的畫面構圖和剪接,使整部片充滿富有象徵意義的剪接手法。整部片所要呈現的主題是轉變,時空地域的轉變、名字的轉變、伴侶的轉變、情感流動的轉變。筆者覺得導演相當厲害的地方是,能夠在外在環境的瞬息萬變中,拍出一種世代延續,絲毫不變動的家庭溫情。就算是遠在半個地球外的美國,也能透過在美國的印度家庭,體驗到在印度似曾相似的家庭溫情。

阿索克和艾席瑪所代表的是根在印度卻活在美國的移民,雖然生活在美國,卻仍然保有印度傳統的特質和習慣。而筆者覺得相當有意思的地方是,在美國出生的果戈,血統在印度,不過生活習慣卻在美國,透過阿索克意外中所緊握的那本果戈的書,消弭了兩代之間血統和生活型態的隔閡。   在阿索克的心中,外在環境的轉變,卻依然無法動搖他心中對於血緣的根的追溯和堅持。雖然經歷了從印度前往美國移民的轉變,也經歷了從美國到印度娶妻的轉變。重新回到美國定居的時候,他心中對於印度文化的根,已經深植在他的心中。

艾席瑪則是跟著阿索克的腳步走,體驗和印度截然不同經濟型態和文化差異,體驗著美國家庭的生活型態和情感互動。同樣地,她也是從外在環境的轉變中,找到心中對印度傳統不變的依賴和延續,從陌生的環境中,找到似曾相識的家族情感。片中果戈所呈現出來的文化衝擊,更是具有相當大的感染力,因為這個角色是在美國出生,原本對印度文化毫無概念的他,要如何深刻的感受到那種文化延續的必要性,關鍵就在於他的父親留下了ㄧ本書,這本書所代表的意義,就能帶給他世代延續的家族情感。他從意外中所緊握的ㄧ本書中,看見了築夢最美的勇氣,看見了堅持世代延續的垂死掙扎,看見了對於文化延續的堅持,從一個名字所代表的意義中,呈現出跨越時空的文化延續以及強烈的家族情感。   導演藉由色調的對比和轉變,呈現出文化和情感的對立和衝突性,並利用慘白的色調來表現孤獨且憔悴的情感流動。而歡樂愉悅的氣氛,則是用溫暖的紅橘色調來搭配。這兩種不同色調的轉變過程中,觀眾更能感受到兩人之間的對比性。

片中筆者認為用的相當巧妙的則是在機場裡兩種畫面不斷轉變的海報,編導將一般很常見到不同角度畫面轉變的卡片,用在本片當中,卻有著相當深刻的象徵意義。卡片畫面轉變的是不同時空不同地域的同樣人物,象徵著阿索克和艾席瑪身在美國,根在印度的複雜定位,更巧妙的呼應阿索克和果戈之間文化差異性造成的複雜父子情感。相同的血緣關係中,卻有著外在環境離異的衝突性。導演拍著海報中的畫面不斷轉變,正說明著角色本身的對不同文化的情感不斷擺盪的過程。這部片所呈現出來的喪親之痛,藉由對於親人的回憶中,找到了被遺忘的家族之根,找到了源源不絕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從一本書的啟發中,呈現出對於父親的思念和家族的延續。導演更運用首尾呼應的畫面呈現,表達出世代延續的文化根源,是不會隨著時間的逝去而消逝,世代相傳的流動家庭情感,就像印度的聖河恆河一樣,不斷的流動,世世代代給予印度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推薦給喜歡感人片的朋友囉。

得獎紀錄: 

美國國家影評板十大獨立電影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