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災難人性的真情流露

 Tang shan da di zhen(2010) on IMDb

出品年份: 
2010
英文片名: 
Aftershock
導演: 
馮小剛
演員: 
徐帆 | 陳道明 | 張靜初 | 李晨 | 陸毅
文/ Steven

劇情大綱:

1976年七月末,唐山的夏天熱得非比尋常。卡車司機大強(張國強飾)和妻子元妮(徐帆 飾),與寶貝龍鳳胎兒與方登、方達擠在狹小的房子裡,雖不富裕,一家人卻溫馨和睦。7月28日3時42分54秒,唐山大地震。 為救孩子,大強喪命於癱倒的樓房下。方登、方達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無論從哪一邊搬開,另一個都兇多吉少。該救哪一個,決定權落在媽媽身上。元妮依稀聽見方達微弱的哭喊聲,四周餘震不斷,若不決定可能一個都活不了。「救弟弟吧!」元妮並不知道女兒方登清楚的聽到自己的宣判。命運讓她成了最殘忍的人。昏迷的方登被誤認已經死亡而被陳屍於父親身旁,但昏迷多天過後,方登奇蹟似的甦醒。震後,元妮獨自撫養兒子堅強生活。劫後餘生的方登被軍人王德清 (陳道明飾)夫婦領養,進入一個全新世界。23秒的天崩地裂,讓母女姐弟從此天各一方,直到32年後的汶川大地震,他們的生命軌跡又走到了一起……。

 

電影評論:

這部大陸電影改編自作家張翎的小說《餘震》,運用唐山大地震災難性的場景和劇情發展,將處於災難下的災民的心靈傷痛,描述的十分寫實感人。導演馮小剛運用十分具有情緒渲染力的寫實運鏡,將相隔兩代間的情感連結,拍的相當具衝擊性。演員真情流露的演出,更是讓人紅了眼框,災難性的大場面,更是相當震撼。大場面為劇情強烈衝擊性的烘托色彩,重點在於災難中人性掙扎的真實湧現,真是一部感人後勁極強的電影!

馮小剛的電影,在拍攝《集結號》之前,總是給人商業大導的特殊印象,以喜劇片的風格著稱,而用心開拓自身導演挑戰風格的他,從集結號以國共內戰的背景來拍攝戰爭片,就以跳脫觀者對於馮小剛商業氣息的深刻印象,而看到了不同於以往的馮小剛。這部《唐山大地震》亦是馮小剛極欲超越自己擅長片種的作品,本片運用他所擅長商業片的特效場景,將災難片的片種擴大到劇情片的格局之中,使觀者能夠深刻體會災難所帶來的心靈傷痛。

真實無比,震撼人心的大地震場景,以及所捕捉到的人心真實恐懼,都讓觀者猶如親身經歷大地震的過程。而這種拍攝手法,也成功讓受害者的心理,悄悄內化在觀者的心靈角落,進而隨著片中角色的發展際遇,而讓心理傷痛在心靈角落發酵。筆者認為導演將傷痛深刻烙印在觀者心中的出色手法,相當令人激賞,和一般好萊塢災難片以特效動作場面為主的風格大相逕庭。

《唐山大地震》運用災民的情感經歷來作為本片的骨幹,而開頭外表看似災難片的起頭,卻只是片中角色永難忘懷的痛苦經歷。觀者就如同片中角色所承受的失去至親的傷痛一般,也經歷了同樣的災難心靈衝擊。筆者非常喜歡導演運用多角度的跟拍鏡頭,來拍攝災民痛失至親的深刻傷痛,眼前的慘狀,在鏡頭活活呈現在觀者眼前。而情緒崩潰的一瞬間,觀者所看到的,彷彿是唐山大地震重現的情感衝擊,不管是逼真的地震場景,還是飾演災民和救難人員的演員,所融合出來的災難氛圍,都極具真實感。

本片的故事主線在於自然災難底下的親情災難,從災難發生的一瞬間,災民所做出的任何決定,都牽動著後續發展的走向,而這也恰巧和地震區域所發生的餘震性質相似。親人的生死離別,原本應該是充滿自然的情感反應,而被自然災害衝擊的生死離別,卻充滿著親情分崩離析的惆悵情感。壓抑的悲慟情感,在時光流轉的過程中,在心中緩慢發酵,而當其浮出檯面時,看似已經平息的傷痛,又再度映入心田,成為難以磨滅的心靈回憶。

本片飾演母親的演員徐帆,以及飾演女兒的演員張靜初,兩人以極具情感震撼力的深刻演技,將壓抑的濃厚親情,詮釋的極為感人。筆者認為本片是導演馮小剛的劇情片代表作,既具備商業特效的規模,又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感,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