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藝術家的過去與現在-凝視瑪麗娜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2) on IMDb

出品年份: 
2012
英文片名: 
Marina Abramović: The Artist Is Present
導演: 
Matthew Akers
演員: 
Marina Abramović | Klaus Biesenbach | James Franco
文/Ruke

在觀賞紀錄片《凝視瑪莉娜》之前,必須很誠實的說自己其實對瑪莉娜(Marina Abramovi?)這位人稱「行為藝術家教母」的大師級人物一無所知,但自己覺得這部作品對於無論對這位藝術家是否熟悉的觀眾來說,都是相當值得一看的作品。

電影藉由訪問與她相關的藝術界相關人士,以及紀錄她2010年策劃在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MoMA)引起轟動的回顧特展「藝術家在現場」(The Artist Is Present)的經過,這個展覽除了找來新銳創作者重現瑪莉娜過往的經典作品之外,最具話題性的,就是她在展覽期間所作的新創舉:在展覽期間從早到晚,她在展場裡只坐在椅子上一動也不動,所作的只是凝視來到她面前坐下的觀眾。此一創舉吸引了數以萬計的遊客爭先恐後的進場,只為了能到美術館裡與她面對面對望,體驗彷彿被凝視心底而無法抗拒的奇異體驗。

對於整個策展團隊來說,瑪莉娜所作的決定無疑是給所有人相當大的挑戰,除了要將藝術家本人(或可以說是藝術本身)放進一個無防備的場域直接與觀眾接觸,在這過程中還有可能發生任何無法預知的意外事件,在藝術家的堅持和美術館方對安全的考量之下,展覽又將如何以不介入藝術本身產生的過程而順利進行呢?除了策劃的過程以外,電影甚至連展覽期間所發生的各式插曲也詳實地紀錄在其中;電影也試著去探索瑪莉娜之所以創作這些行為藝術的理念,以及她在創作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難。

對於一般民眾來說,「行為藝術」這件事或許還是很新穎的概念,或許大家對美術館展覽的印象,不外乎就是雕塑、繪畫、攝影或是影像裝置等作品,然而要在館內觀賞由「人本身的行為」所構成的藝術,不知對台灣人來說,會不會有點難被接受,但是行為藝術很有趣的一點是,縱使是一樣的動作,因為觀賞的人不同,當下的環境不同,呈現出來的也都會有些微的差距,讓行為藝術的本身變成一種「氛圍」的呈現,這是在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的理解。

電影裡花了不少篇幅去回顧瑪莉娜年輕時和愛人烏雷共同創作的「關係工廠」系列作品,儘管已是超過30年以前的作品,但內容到現在看來還是有些驚世駭俗,男性和女性之間相互衝撞、摔倒,而後爬起來繼續衝撞最令人感到不解,其他作品裡還用上了刀鋒、箭頭和鞭打,這些光是想像就令人感受到痛楚的「行為」被搬演,或許無非是想透過這種驚世駭俗的畫面來探討所為的生存、情感或人際關係所伴隨的痛楚與糾結,並從中去探討人之所以生存的意義。

若說赤裸、痛苦與鮮血,這些元素是作為瑪莉娜過往作品的主體其實也不為過,然而在「藝術家在現場」特展中所創作的新作則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除了凝視以外什麼都不作,一如瑪莉娜所說:什麼都不作其實是最困難的事情,因為這非常耗費心神。而對觀眾來說,要在專心的狀態下「被凝視」,其實也是一種耗費心神的過程,電影裡面一些觀眾的話其實讓人也不禁思考著什麼是藝術,若折磨是一種藝術,直接在觀眾面前表演令人看不懂的動作是一門藝術,那拿槍掃射是不是某天也會成為一種藝術呢?

《凝視瑪莉娜》在忠實呈現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之外,也讓觀眾聽見各式有關於瑪莉娜的評論,不論是曾與她親近的伴侶、身邊與她共事的工作人員也好,或是將她視為崇拜對象的粉絲、對她不予置評的觀眾也罷,甚至連好萊塢明星詹姆斯法蘭柯也在電影中短暫露面…無論對這位藝術家是否有夠多了解,不如透過這部紀錄片的觀賞經驗,讓自己接受一次不同的藝術洗禮。

得獎紀錄: 

  賽拉耶佛影展最佳影片

  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紀錄片入圍

  日舞影展競賽片入選

  柏林影展觀眾票選獎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