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用復古談情說愛

 Midnight in Paris(2011) on IMDb

出品年份: 
2011
英文片名: 
Midnight in Paris
導演: 
Woody Allen
編劇: 
Woody Allen
演員: 
Owen Wilson | Rachel McAdams | Michael Sheen | Tom Hiddleston | Kathy Bates | Adrien Brody | Marion Cotillard | Léa Seydoux | Carla Bruni
文/Ruke

《午夜.巴黎》對於時常懷念舊時代美好的觀眾來說,想必看了會心有戚戚焉,但電影本身卻又不是那麼全然地懷古,而是建立在這樣的情懷之下,讓觀眾重新省視自己所處的時代,是否真的那麼不堪、那麼糟糕。整部作品充斥的浪漫氣息和奇幻風格,則大量削弱了伍迪艾倫(Woody Allen)電影總會見到對愛情、對人生的嘲諷和揶揄──這並不代表這部電影很平淡無聊,相反地,我們仍能看到這位老爺爺火力全開的編劇功力,甚至在他的筆下,劇本還透過了那些歷史人物來點醒現代人的愛情盲點,看完後再仔細回想,仍不由得拍手叫好。

故事以來自好萊塢的電影編劇吉爾(歐文威爾森飾演)為主角,他和未婚妻殷妮絲(瑞秋麥亞當斯飾演)跟著準岳父岳母一同到巴黎旅遊,原以為這趟花都之旅就是場浪漫的婚前旅行,沒想到與教授朋友保羅(麥可辛飾演)夫妻的巧遇,竟讓這段郎才女貌的愛情慢慢變調,吉爾發現原來殷妮絲雖愛才子(吉爾確實也滿足了殷妮絲的期望),卻她卻不認同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處事哲學;而殷妮絲與保羅相遇後才發現,原來比起吉爾,保羅那樣善用自己才華並展現給外人看的方式,才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完美男人代表,於是兩人認知開始有了摩擦,甚至擴大到在生活大小事都彼此嫌惡,直到吉爾搭上一台午夜出發的老爺車,從此夜夜引領他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與歷史文人交流,甚至和歷史人物發展出一段新戀曲…

以一年一部作品的穩定產量,持續交給觀眾新作品的伍迪艾倫,在2008~2011年間,暫時走出了好萊塢而轉往歐洲,推出了三部以歐洲城市為名的電影,分別為《情遇巴塞隆納》、《午夜.巴黎》和《愛上羅馬》,三部作品被台灣稱做是「歐洲愛情三部曲」,而《午》片無疑是三部片中知名度最高,票房反應也最好的一部,不但寫下高票房成績,更拿下當年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編劇獎,雖說是一部以「穿越時空」為主要情節的電影,但全片沒有絢麗特效,光是演員的演出、造型和場景,就帶領觀眾跟著回到那個眾聲喧嘩的1920年代。

若說男主角吉爾是導演/編劇伍迪艾倫的自身投射也不為過,畢竟主人翁就是個電影編劇,甚至面臨創作瓶頸,猶豫著到底自己該寫什麼樣的編劇才好,一介美國人來到浪漫到不行的法國都市,就算換了環境卻仍看不清周遭,唯有旁觀者清才能點醒執迷不悟的他,看著主角遭遇,不禁會把他和某段時期面臨停滯期的伍迪艾倫相提並論,也無怪乎伍迪艾倫還一度想親自下海來演這角色,而電影裡除了開頭飽覽花都景點的景色、全片更起用復古爵士樂來營造出復古浪漫感。

電影除了傾全力來營造浪漫氛圍之外,更請到許多你我皆熟知的大牌明星共同演出,除了前述提到的演員之外,瑪莉詠柯蒂亞、蕾雅瑟杜、安卓林布洛迪、凱西貝茲…甚至連法國第一夫人卡拉布魯尼都來參一角,縱使你不識電影裡那些知名文人如《大亨小傳》作者費茲傑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知名畫家畢卡索、達利、馬蒂斯、高更也都好,那並不會影響太多觀賞這部片的樂趣。

當然,你如果對這些人物的經歷如數家珍,觀賞電影的時候勢必將會心一笑,例如一段吉爾與海明威相遇後,吉爾想徵詢海明威對自身作品的意見,海明威先是鼓勵他,身為一位作家必須相信自己的作品是最棒的,卻又不想看他的作品,因為「文筆太爛我討厭,寫得太好我會嫉妒,所以我也討厭」這段,傳神地描述更是讓人莞爾。更別提到布紐爾那些傳世劇作是如何在幾句閒聊中被創造出來,以及費茲傑羅妻子的豪奢和情緒化的脾氣如何在那些對談中顯現出來。

又例如比起不輕易顯露自身才華的文人,我們更容易對那些光芒外顯,滔滔不絕的「掉書袋」感到崇拜和佩服,更有趣的是,有些人當下揭穿了那些人的錯誤,卻還反過來被當作是嫉妒,當電影看到此段既荒謬又諷刺的段落時,其實心中著實為此捏了一把冷汗,畢竟竟我們已經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了太多這類情景發生。

儘管《午夜.巴黎》故事舞台不同於伍迪艾倫以往總以美國為故事背景,這次被搬移到富有浪漫情懷的花都巴黎,但電影仍沒少掉伍迪艾倫一貫善用連珠炮台詞和「伍式幽默」來嘲諷時下男女愛情的風格,看著電影中男女對話不由得想嘲笑他們的又蠢又傻,但回頭一看卻彷彿你我都不自覺間犯下了和電影主角一樣的錯…其實仔細想想這樣的「人之常情」也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

例如許多人總覺得「新不如舊」,我們可能無法把這種習性當做積非成是,畢竟許多人總離不開所謂的「舒適圈」;但我們也要明瞭一件事情,畢竟代代皆有新人出,新人會創造出新的時代,舊的時代固然有其美好之處,電影最後也從未否定這樣的存在,然而活在當下,持續不同嘗試,這樣的人生哲學不但是《午夜.巴黎》最後主角給自己的啟示,想必更是導演反覆思考,想告訴電影觀眾的結果。離開現地會讓自己看事情看得更清楚,縱使結局現實得有點殘酷,但或許往浪漫一點的方向想,能藉此找到一個和自己一樣喜歡雨中巴黎的對象,其實倒是頗具情懷的美好結局。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