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代號:孫中山-現代社會寓言

 Meeting Dr. Sun(2014) on IMDb

出品年份: 
2014
英文片名: 
Meeting Dr. Sun
原文片名: 
行動代號:孫中山
導演: 
易智言
編劇: 
易智言
演員: 
詹懷雲|魏漢鼎|張孝全|李千娜|洪都拉斯|楊淑君|黃河|胡瑋杰
文/Ruke

《行動代號:孫中山》是個很有趣的電影,所謂的「有趣」可能不是指它的笑料百出、幽默詼諧,而是電影用了很有意思的方式,來呈現台灣的社會問題。電影藉由一群身上沒錢又繳不出班費的學生,意外發現學校體育館的儲藏室裡放有一尊國父銅像,他們計劃偷走銅像變賣賺錢,這樣就有不會一直被催繳班費,原以為計劃萬無一失,但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除了他們以外,還有另一群學生對銅像虎視眈眈,於是一場爭奪銅像的荒謬競賽,就悄悄地在校園裡展開了…

易智言導演在《藍色大門》之後睽違12年,醞釀出的這部作品,乍看之下是白爛高中生百無聊賴下衍生出的荒謬行為,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難免會對毫無邏輯又抓不太到節奏感的插科打渾感到無所適從,然而實際上這部作品卻在冷調幽默中實則帶著幾許哀傷,道出的其實是當代社會的集體焦慮,藉由「偷取國父銅像」這個一看就知道不符合現實構想的設定,觀眾很明顯的就能在電影一開頭去構思,其實這是個帶點些許瘋狂的台北現代寓言。

電影的呈現方式介於寫實和非寫實之間,寫實之處在於主角阿左(詹懷雲飾演)在電影開頭讓我們看來就是個普通到不行的高中生,他午覺睡到一半被催繳班費,而後催繳班費的同學像是陰魂不散般地出現在他的四周,三不五時就是那句「你還沒繳班費」,這句話終於逼得他受不了,就是沒錢可以繳的他於是發現了藏在體育館裡的國父銅像,他決定要聯合班上其他同樣繳不出錢的同學們,一起把銅像搬走變賣,拿變賣的錢來繳班費,而邏輯問題又來了:區區幾名學生,要怎麼樣把重到不行的銅像給偷走,又為何他們不選擇更簡單的方式來賺錢繳班費,而是選擇要用「偷」的方式呢?

但若觀眾在電影開始的前半小時內,無法理所當然地接受電影給你的設定的話,勢必會對後面連串更加荒謬、不可思議的發展感到更加無法接受。所以我們就先姑且就電影現有的邏輯繼續往下看去:他們偷來可以載重兩百公斤的手推車,用色誘方式向清潔阿姨偷來體育館鑰匙,最後實際沙盤推演,要在學校警衛看八點檔連續劇的途中,把銅像從體育館搬走,以為事情可以輕易大功告成的他們,卻萬萬沒想到會在地上撿到寫有同樣偷竊計劃的筆記本。

阿左於是想盡辦法想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最後終於發現了對方(魏漢鼎飾演),在捷運上一連串重複的跳針對話和辯解之後,阿左終於向對方坦承自己也覬覦銅像,才因此來跟對方宣示主權,目的就是「我看上的東西,你不要跟我搶。」怎知兩人到後來卻開始比起「因為我家比較窮,所以我才需要偷它。」藉由比窮這點來宣示偷竊本身的正當性,電影的荒謬與無奈至此早已一覽無遺。

不知怎地,這樣既不真實卻又真實無比的劇情設定,總讓我想起楊雅?導演的《囧男孩》,儘管故事設定和角色均不同,但自己覺得兩部電影的呈現方式有種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藉由年輕人與另一個與自我對立世界的對抗,而從中學習妥協以求生存之道,然而在這之前,他們得先面對衝突不斷,受傷,才能夠或得成長,他們都看到了對方的窮苦不輸給自己,但卻也深諳現實社會的爾虞我詐、適者生存之道,於是選擇用他們覺得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向現實迎戰。

電影的後半部就是所謂「爾虞我詐」的作戰,外人看來也許荒謬可笑,不切實際,我們可能想著現在的小孩子怎可能如此幼稚,選擇最笨的偷拐搶騙方式,但回到文章最開頭提到的,這部片本身就是一個非寫實的現代預言,所以重點不在於劇情符合現實邏輯與否,而是劇情本身如何譬喻現代社會的荒謬,只見兩方人馬頭戴美少女戰士面具入侵校園,分不清是敵是友,在黑暗中你爭我奪,躲過校園保全(張孝全飾演)和他的女友(李千娜飾演),最後開著卡車在深夜西門町大街上上演追逐戰。

看著兩人為了一頂銅像在街頭,像是玩遊戲般,卻又如此認真的你爭我奪,看來有點可笑,又有點哀傷。為何要為這點毫無意義的無聊小事打成這樣,又難道沒有其他事情能讓他們擺脫現在的貧窮狀態嗎?一但理解到他是一部現代寓言,就不免讓自己聯想到現代社會的現況:我們無能為力改變大環境的現況,於是只能先把眼前的自己給顧好,我們找不到能用什麼方式讓自己變得更好,最後採取的,居然是意想不到的荒謬方式,對照電影最後兩人奔跑在西門町大街上的孤單身影,更顯其處境的哀戚與寂寥。

偷走了銅像真能讓自己好過一些嗎?電影最後的悔過書好像沒能給自己什麼好答案,我們想要找到最開頭的起源讓自己的行為取得正當性,但源頭要追溯到什麼地方,才能讓我們找到原因所在?恐怕不光是學生自己,連老師自己應該都找不到答案,卻在電影片尾呈現的是「學校知道了」,學校知道的是「學生知道自己錯了」,還是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恐怕還不得而知,而學生自己早已醞釀了另一個行動,讓自己想辦法擺脫「貧窮」困境。

「我們不能窮斃了,我們兒子的兒子,也不能窮斃了。」當我們發現各自尋求自己的利益恐怕只能削弱自己的能量時,電影最後的分進合擊,彼此互助合作的象徵,連結到最後載著國父銅像的貨車,開過這群少年高舉手勢,對著101大樓歡呼的天橋,或許也象徵著下一波革命即將燃起新的狼煙。或許《行動代號:孫中山》對某些人來說,那些反覆的對白和情節會讓人覺得結構鬆散,但片中呈現的諸多現象,又何嘗不是對尚且無力改變的當下社會的最大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