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意識-來自科技的人性

出品年份: 
2015
英文片名: 
Ex Machina
原文片名: 
人造意識
導演: 
Alex Garland
編劇: 
Alex Garland
演員: 
Alicia Vikander, Domhnall Gleeson, Oscar Isaac
文/Ruke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科技是否能複製人性?艾力克斯嘉蘭(Alex Garland)的首部劇情長片《人造意識》將所有事件的發生都凝縮在單一封閉空間內,透過三組角色的相互算計而產生的人性拉扯,呈現給觀眾的是檯面上乍看平靜,實則波濤洶湧、驚心動魄,讓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發展,它既是一部科幻片,更是一部驚悚片,故事發展讓人不易預料,帶給觀眾驚奇和新鮮感,同時也告訴我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其實不需用到高預算來呈現大場面,最終一切都還是要回歸到創作本身的創意上。

 故事從男子被直升機載到一棟與世隔絕的深山別墅中開始,男主角加勒(Domhnall Gleeson飾)是名程式設計師,因為被公司抽中而來到這裡與神秘的億萬富翁納森(Oscar Isaac飾)共度假期,而這棟建築不只是一棟豪華的深山別墅,其實它更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這棟建築充滿了各種高科技,所有的一切都透過電腦控制與管理,儘管居住起來相當舒適,但其嚴密程度甚至讓人感受到彷彿身處監獄,納森之所以要抽選他口中的「幸運兒」來到這個人煙罕至的地方,是因為他想邀請加勒替他作一個「實驗」。

 整部電影的故事集中在討論一件事情上:「電腦程式/機器能否真實呈現人性?」這也是億萬富翁納森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於是他找來加勒和自己製作出來的機器人進行對話,藉以觀察自己製造的人工智慧,究竟能接近人類的情感表達/互動方式到何種程度,而這個實驗被稱作「圖靈測試」,來自於計算機之父艾倫圖靈(Alan Turning)的實驗,透過觀察人和機器的互動來說服,或者說是混淆在旁的觀察者,其實兩者皆是人類這件事情。

 而電影中的實驗幾乎可作為上述實驗的完成體,甚至是昇級版。納森設計出了一個機器和人類能夠實際互動的場域,而參與實驗的加勒甚至可以明顯看出眼前的「女性」機械人艾娃(Alicia Vikander飾)擁有機械人的特徵:電線、管路、主機板,但在納森與艾娃的互動中,納森又不得不把「它」當成是人類的女性看待,因為伊娃不但能對答如流,還會依照納森回饋給他的語言作出各種情感反應;我們常說機器是沒有感情的,但當眼前的這位機器人在互動過程中,表現出它的脆弱和情緒波動,並且讓你感受到身為機器的「溫度」時,對於機械和人類之間的分界線,似乎也會逐漸顯得模糊。

 另外,《人造意識》在劇情發展設定上,透過這場七天的實驗,彷彿也像是呈現了「上帝造人」的進程,隨著時間的演進,加勒也真的逐漸相信艾娃真的是個擁有情感和智慧,並且是被納森「製作出來」的生命,進而對她產生了同情心。然而故事在此刻也開始走向更加詭譎難測的發展,並丟出了更多問題給觀眾,關於生命的創造、關於情感誕生的邏輯性、關於人性和科技的操弄。

 在片中,加勒對於納森「創造」出「擁有女性特徵的機器人」這點,有著篇幅不算短的辯論,進而帶領觀眾去思考片中人物的行為,例如創造生命這件事:我們何能去創造生命?我們又何能賦予對方情感思考的能力?這些其實都已經是超越人類所能控制的範疇,或許人想自詡為能夠掌控一切的神,但那又是否能夠作到?儘管在電影中並沒有詳細說明太多,但這些大哉問一旦拋出,也讓這部片的命題變成更大更複雜,更具哲學思維。

 二來,機器展現出的「人性」,是一種創造,或只是一種程式的反射?在《人造意識》中,觀眾能感受到加勒在兩種感受之間相互拉扯的過程,他明明知道眼前的機器人所作的一切反應,可能都僅是被設定,取自於雲端大數據上,經由邏輯演算而產生的反應,但是那樣的真實,卻又讓自己無法不去這麼想,當人和機器之間的分界線已模糊不清時,那麼去懷疑自己的存在其真實與否,就會是件完全能夠理解的發展了。

 承上所說,所以究竟是機械發展出自己的智慧,或是一切都在人類的控制之下?電影裡其實沒有太多著墨,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有時候千算萬算,永遠都會有人類或是電腦沒辦法算到的地方,最終艾娃運用了自己所有的優勢想奪取屬於自己的自由,讓人忍不住思考,這會不會是納森給它的設定,以至於讓他能夠觀察艾娃與加勒間真能產生出所謂的「情感」,但總之實驗到了後來注定會發展成失控結局,以至於觀影過程中持續增加的不安感,到後面的爆發,讓自己始終坐立難安。

 《人造意識》創造了一個機械和人類沒有明顯分野的世界,僅用了三個主要人物,就構築出了比擬神與人、人與人、人與無機質之間的互動關係,當這樣的分界線在電影尾端被徹底打破時,我們又將如何自處?《人造意識》的結局沒辦法給大家一個正確答案或明確發展,但它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會玩火自焚的可能性。

得獎紀錄: 

2016 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