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叛逆王-夏日成長課

出品年份: 
2013
英文片名: 
The Kings of Summer
原文片名: 
The Kings of Summer
導演: 
Jordan Vogt-Roberts
編劇: 
Chris Galletta
演員: 
Nick Robinson, Gabriel Basso, Moisés Arias
文/Ruke

 青少年電影永遠是不會退燒的電影題材,因為每個大人心底都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縱使時光流轉而變的成長世故,卻仍會保留心底最純粹的那個部份。2013年,《青春叛逆王》在美國獨立電影的殿堂「日舞影展」首映,可說是再適合不過的場合,過往有許多類似類型的作品在此首映,或許也代表著新銳導演們習慣由身邊的題材下手,藉由這種青春期電影重現/緬懷自己無法復返的歲月,點醒自己終究得面對長大後隨之而來的現實-現實始終都在,只是自己從沒有正眼看過他罷了。

 喬、派翠克和畢亞裘,是三位個性和成長環境皆不同的少年,正確來說,喬和派翠克比較要好,畢亞裘比較像是莫名其妙成為朋友的類型;故事一開始從喬的生活開始說起,他是在學校容易被戲弄的類型,母親早逝的他和父親同住一個屋簷下,但他總是受不了父親總是蠻橫幼稚地替他安排生活,而時常與他爭執;派翠克的家庭看似正常美滿到不行,但派翠克卻也受不了父母親某種神經質到近似歇斯底里的關心,雖然沒到起爭執的地步,但一種讓人感到虛偽的不真實感,想必是派翠克不滿的原因之一。

 一連串對生活的部分,促使他們在暑假搞起集體失蹤,在野外私自醞釀一場「登大人」的成年禮,正值叛逆期的他們理所當然地對於家人和社會環境都有種不滿與懷疑,於是他們決定用自己的方式隔絕他們討厭的世界,只是要生活談何容易,不過年少輕狂,難免會把許多事情想得太容易,畢竟我們在年輕時,總覺得自己什麼都能作到,所以總是跌跌撞撞向前走,把自己搞得遍體麟傷後,這才是成長,而父母總希望孩子不要受傷害,最後卻適得其反,一如片中的家長與他們的孩子般,我們可能不盡然與主角有著相似的家庭,但卻多少能夠用同理心去理解他們的處境,儘管事後回想,我們可能覺得一切都是不那麼重要,能夠忍受的。

 於是喬和派翠克兩人(加上之後莫名加入的畢亞裘)開始在後山佔地為王,四處蒐集材料和道具,偷偷蓋起了一間能夠自給自足的小木屋,別以為蓋房子很難,這些少年們居然就這樣靠著自己的力量蓋起來了,他們的逃家是為了能夠就此告別父母的拘束人生,但是在這之後,關於生活的考驗才正要開始;當從家裡帶出來的食品逐漸減少,他們開始翻閱從家裡帶出來的野外求生手冊,試圖按圖索驥讓自己能衣食無虞地繼續生存,他們終於發現世界沒有那麼簡單,於是他們啟動了「作弊模式」,到了市區的賣場採購,繼續這個半調子的逃家人生。

 然而三人看來合作無間的平衡關係,不可能繼續百無聊賴的持續下去,當家人和社區都開始著急於他們的失蹤時,喬在學校暗戀的凱莉出現在他們的面前,意外被帶進了三人的山中生活;凱莉的出現像是伊甸園的蘋果般,觸動了他們暫且可以稱作是「相安無事」的生活,嫉妒和不滿讓彼此的關係開始發酵,最終發展成無法挽回的失控結局。

 就像夢終究會醒一般,《夏日叛逆王》在片中安排凱莉這個女性角色可說也象徵著男主角們對生命的自覺,她加速了他們的成長、夢想的崩壞,迫使他們必須面對現實,不過難免帶著過度明顯的功能性;凱莉是個再平凡不過的鄰家女孩,其實她和既定印象中的一般女性沒有太大差異,他在主角們眼中象徵著自身的慾望,也代表一面鏡子,照出自己最不堪的模樣,也因為她的出現,於是朋友之間的衝突和差異再也無法視而不見。

 畢亞裘在這些角色關係中,可說是最奇妙的角色,身材矮小,說著一口西班牙語的他,很明顯就是個外地移民過來的少年,正因為這樣的格格不入感,讓他成為整部電影裡最超然的存在,既是參與其中的成員之一,又能對於他們的狀態提出最直接的看法,看來傻裡傻氣,大喇喇的畢亞裘,反而展現出對大自然和人生的灑脫,以及對生活本職最透徹的窺探,這也是一點有趣的地方,很多時候這樣「大智若愚」的生活態度,也正是許多人需要的。

 在《青春叛逆王》中,坐落在森林裡的小屋,是用粗糙的方式搭建而成的,難免會因為經歷風雨或是小小的破壞,就輕易面臨崩毀,青春好似也是如此,經歷風雨後難免幻滅,但是當自己長大後回首,或許那座小屋仍完好地在那裡等待著每個曾經受傷的少年,在成長之後再度回到那裡,找到屬於自己美好的那段歲月。電影裡細膩刻畫了年輕人的成長,家庭關係的轉變,但似清淡卻激起巨大波濤,那些成長過程中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其實仔細回味,全都最重要的事。

得獎紀錄: 

2013 日舞影展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