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青春-不願妥協的青春

出品年份: 
2011
英文片名: 
Pick the Youth
原文片名: 
皮克青春
導演: 
陳大璞
編劇: 
蔡宗翰, 蔡婉伶
演員: 
曾宇謙, 張克帆, 高慧君, 石峰, 王滿嬌
文/Ruke

 《皮克青春》是2011年的電影了,雖然是一段時間前的作品,但在夏日時節觀賞,還是讓人覺得相當應景,男主角曾宇謙並非科班演員出身,甚至他現在已是一位名揚國際的青年小提琴家,但是詮釋起主角的青澀感,卻也有種莫名的契合感。這是一部獻給還沒能夠跨出腳步,勇敢逐夢青少年們的勵志電影,也讓那些早已步入社會的大人們,回想起自己曾經有過的夢想,像是被困住一般,其實每個人都曾有過那樣的歲月,經歷過無數次的「困」,有的人選擇義無反顧地追逐夢想,而大多數的人選擇屈就於現實。

 主角鄭煥森(曾宇謙飾演)正是面臨在這樣人生岔路上的青少年,原本就讀於音樂班的他,在家人的要求下,退出了音樂班而轉進普通班念書,好準備升學考試。在此同時,就讀普通班的阿一、阿廣和阿慧三人,也正為自己的夢想煩惱,阿森偶然的闖入他們生活,竟也讓他們的生命有了轉捩點,他們想要籌錢參加樂團比賽,用盡各種辦法為的是能夠湊齊報名費及北上的交通費,俗話說「不打不相識」,這群青少年們組成了「皮克青春」樂團,阿森拿起了自己從未用過的PICK卻駕輕就熟,就此加入了他們。

 對家長來說,他們的教育和教導,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們好,然而有時候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意志,並非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未來,成為對照組的便是阿森的父親(張克帆飾演),身為醫生世家的第二代,他背負著阿森祖父的期望,然而對於祖父(石峰飾演)來說,他眼中的阿森父親永遠是長不大,什麼都做不好的小孩子。同樣的期望和枷鎖也被加諸於阿森身上,感覺彷彿像宿命,像是許許多多家庭的縮影。

 阿森面對家人的期望與自己夢想的背道而馳,以及自己似乎正步上父親當年的道路,想要開創出屬於自己人生的他,接著便是展開一連串的戰鬥,這些舉動影響了家人對他的觀感,也讓長久以來被祖父期望箝制的父親有了不同想法,電影中雖然沒能多挪出篇幅討論父親與母親(高慧君飾演)的原因,但是從電影中許多片段大概也可略知一二。

 要能夠鼓起勇氣,並以行動實際去追逐它並不容易,尤其在自己的印象中,華人世界中父母親的角色往往舉足輕重,一個命令下就算你想要念的是藝術也得乖乖回過頭把自己的志願填上經濟或法律,但那在很多時候,同時也是因為自己還不知道能夠做些什麼,想要做些什麼的緣故。

 雖然在《皮克青春》片中,阿森感覺本來就知道他要做的是什麼,但面對家人的壓力及現實的嚴酷考驗,尤其在觀眾看到父親也和阿森一樣這樣一路走來,似乎更讓人有種無力又艱困的感受,雖然電影中最重要是加上了許多樂團元素,但是比電影中透露出來的青春氣息更強烈的,是面對環境壓力而夾雜著的苦澀和無奈。

 其實沒有必要把自己困在這樣的環境中,而無法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其實造就自己無法勇敢賣出腳步的原因,都是因為心替自己築起了牢籠,於是爺爺希望父親繼承衣缽,父親希望孩子也能像他一樣,因為念音樂的孩子沒出息;可是事情又怎能被如此主觀認定?所以導演除了刻劃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外,對於成長的經歷,內心的轉變也做了相當多的設計,雖然不明顯,有些隱晦,但是相當細膩,其中僅在片頭片尾出現的籠中鳥,更是電影中「困」的象徵。

 其實看完電影後,還是有點不知道該怎麼樣去評論這部電影,很難將他畫分在親情、友情、愛情中任何一塊裡,《皮克青春》是一部丟出相當多訊息讓觀眾深思的劇情片,自己可以很順暢的看完它,縱使對於嘎然而止的結尾感到有些錯愕,但是這樣的悵然也才告訴我們,這不是「每個故事都有美好結局」的歡樂青春,它的寫實和苦澀讓人看完後有種淡淡的失落,但學會從這樣的失落中,能夠破繭而出,真正成長,說不定這也是一件好事。

得獎紀錄: 

2011 台北電影節
2011 新竹市百年影像藝術節閉幕片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