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公路 - 逃往寂寞的旅途

出品年份: 
2015
英文片名: 
The End of the Tour
原文片名: 
The End of the Tour
導演: 
James Ponsoldt
編劇: 
Donald Margulies
演員: 
Jason Segel, Jesse Eisenberg,
文/Jack

 時代科技的進化灑下孤單的種子,飄散城市各地滋潤發芽,人類追求一種歡愉的寄託,卻不明白其實是一種往孤寂火堆撲去的自殺行為。一旦軀體再無法抵抗寂寞的進軍,生活只剩下尚未熄滅的餘火,照亮著理性與感性,一方面是生命意義的備忘錄,另一方面則是窮途末路的警示燈。

 

 不論華勒斯或是利普斯基兩位主角,抑或是對於觀眾來說,《寂寞公路》的安排無疑是一次巨大的驚喜。如此一趟枯燥的採訪行程中,卻使得兩個渴望找到出口的孤獨靈魂獲得短暫的慰藉,就如電影中字字句句銳利的對白,揭露人心的醜陋與軟弱,同時又撫慰殘破不堪的心靈,凝重而冷靜的氣氛中,滿是意外的收穫。

 

 《寂寞公路》將「讀者閱讀書本就像與作者見面」的想像作為比喻,呼應著華勒斯遠離塵囂的堅持,以及自我相處的孤獨課題,說明寂寞的根本是渴求,試圖從別人的想法中獲得認同與安撫。於是電影不斷周旋在華勒斯對於電視的愛好與沉迷,彷彿一心想躲進虛擬的世界裡,逃離現實世界的無情與殘酷,因為華勒斯太瞭解孤獨的痛苦,內心浪漫得不到知音的寂寞,這種巨大而無聲災難的進逼,正是悲劇釀造的催化劑與導火線。

  

 在這段採訪旅途中,錄音機以工作身分將兩人畫出區隔,寂寞卻將彼此拉回同一條平行線上,發問與回答變得模糊不清、錯綜複雜,常常是發出疑問卻也使自己疑惑,最終才明白為何利普斯基最後並未將這段採訪刊登於雜誌,因為這段意外的相處,跳脫職責束縛的範疇,造就兩個生命的頓悟與解脫。

 

 於是電影迎來結局時,終於完整了架構,每句台詞都獲得生命與意義,原來兩個大衛,是一樣孤單的血肉之軀,他們如此相似,就連名字都一樣;他們一樣看不清身旁的混亂,看不清自己身陷的困頓,於是一個放棄奮鬥接受折磨的逆來順受,另一個則使盡己身之力想要逃離,這正是為什麼電影強調著華勒斯渴望更好的生活,而利普斯基卻羨慕華勒斯所擁有的一切,因為在不同的環境與背景之下,兩個截然不同的生命實在無法感同身受,渴望的華麗背後埋藏的往往是可怕的貧瘠,人往往想尋找更美好的風景,但其實沒有那片應許之地。

 

 就像利普斯基一直到電影最後還期望著華勒斯的包裹裡是否也有對自己作品的評價?華勒斯曾經提到自己內心的一部份也渴望名氣,但他明白榮耀就是一把雙面刃,時時刻刻都可能反過來傷害自己。正因為如此利普斯基才在噩耗傳開時,總算明白生命的意義,明白唯有面對恐懼、品嚐寂寞、認清挫折才是生命存在真正的意義。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