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長大-有了裡子,卻忽略包裝的慘痛

出品年份: 
2016
英文片名: 
Lokah lagi
導演: 
陳潔瑤
編劇: 
陳潔瑤
演員: 
小薰、高靖榕、柯曉龍等主演
文/凱西

電影《只要我長大》提名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最佳原著劇本、最佳電影歌曲三個獎項。其實,這部電影在更早之前的台北電影獎,就已經獲得了最大獎項百萬首獎以及其他四個獎項,甚至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大家可能會很訝異,其實早在3月18日就已經上映,可憐的是,不要說一般觀眾了,就連很多所謂的「電影業界人士」,都不太清楚這部電影到底什麼時候上映的,票房,自然也好不到哪了。

「電影這麼受到影展青睞,所以走藝術片路線,票房本來就不會好吧?」可能會有人這樣認為。然而,看了電影之後,發現這根本就是一部親土親人的小品:三個活潑的原住民小孩,即使各自背負了不同的家庭壓力,有的是父親酗酒,有的是父母失和,有的是隔代教養,然而他們卻依然樂天,完全沒有天龍國人所想像的悲情,他們甚至懂得利用這種悲情,去賺取一點零用錢,他們就是一般的孩子,生活在山上,喜歡新潮的小東西,只是這些快樂,不知道長大之後是不是還能擁有……。

非常輕鬆、非常抒壓的一部電影,小演員表演甚佳,提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甚至完全不輸那些叔叔阿姨們,導演說故事的能力也非常流暢,有幾個大人演員表演生澀,但也不至於損及整部電影的觀賞心情。是的,缺點非常明顯,最明顯的缺陷就是,大多數的人看完,都覺得這部電影似乎沒有拍完──劇本寫了一個很美、有點掙扎的結局,孩子在國小畢業典禮,面對著學校,卻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是否美好,甚至片名《只要我長大》都是一個反諷,因為長大未必比較好,小時候快快樂樂,享受著孩童的嬌縱,不去面對社會的複雜,或許還比較幸福──這樣優美的畫面,落在紙上在腦海中編織出的影像,應該相當動人,只可惜電影裡並沒有撐出這樣壯闊,前面過於小品的呈現,沒有明顯高潮起伏,導致最後平淡的結局少了力量,也只剩下了平淡。不過,即使如此,這部電影依然堪稱佳作,至少觀眾在觀賞的時候,可以隨著劇情有心情起伏,導演也從來沒想消費原住民,沒有從悲情的角度去切入,選擇用三個孩子的喜感去帶出部落生活的苦與甜,其實更能獲得觀眾的認同。

不過,這些好評與獎項,依然無法改變《只要我長大》票房弱勢的命運。台片在電影市場上已經不是絕對弱勢的今天,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部這樣的好電影受到觀眾冷落?

今日台灣,一週上映電影高達十部以上,走進電影院,光海報文宣品就看不完,觀眾會如何選擇即將觀賞的電影?指標有兩個:一個是廣告誰最大、話題最多;另一個就是哪部口碑好,大家都說好好看。也就是說,一個是表,一個是裡。

不消說,《只要我長大》這部電影裡子肯定有了,問題是出在表面,既然連許多電影從業人士都不知道這部電影的上映,那麼宣傳上肯定是遇上了什麼困難。的確,一個原住民部落的故事,在行銷上非常難操作,加上這部電影沒什麼大明星,幾乎全素人,更增添媒體宣傳的難度。不過有很多根本的元素:如電影片名稍嫌過時,海報設計也過於簡單,要觀眾在茫茫的電影海中注意到這部電影,一定得用非常手段,甚至需要靠大量的口碑操作,才有辦法突圍,而這一連串的行銷宣傳細節,是得靠著跟電影拍攝一樣縝密的規劃,以及極大的人力投入,才有辦法完成。而這部電影,可能決定拍攝的那一刻起,到影片剪好那刻,都沒好好想過這些事情。

的確,就算重視宣傳,電影也未必會成功,但是不重視宣傳,一部好電影就有可能因此被埋沒。電影真的不是只有編、導、攝、美術服裝音樂,所謂的「企劃」,就是要將一切貫穿,並且包括最後端的宣傳,而電影人往往低估了這個角色的重要性。

台灣電影宣傳機制,已經建立得相當健全,從最前端的企劃,到中間的隨片宣傳,以至上映前的公關行銷,都有相當專業的人士。片子拍得好,很好,但是宣傳的部分,還是盡早交給專業的來吧!

《只要我長大》在多項電影獎項提名與獲獎之後,目前排定年底死而復生,1111重新上映。不過人死不能復生,電影票房死了,能不能因為獎項而在催起?希望多少有點幫助吧!

沒有強大的宣傳,相當難行銷的主題,卻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因此而被忽略,實為可惜,只能恭請各位觀眾,就算沒時間買下神聖的一票,任何的合法觀賞形式,都是給這部電影一個正向的鼓勵。

得獎紀錄: 

第18屆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剪輯獎、最佳劇情長片獎和百萬首獎五項大獎。

2016義大利Giffoni國際兒少影展Premio CIAL per l'ambiente 特別獎。

2016韓國富川奇幻影展BIFAN Children’s Jury Award 兒童評審團獎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