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師──瘋狂的伊莎貝雨蓓

出品年份: 
2001
英文片名: 
The piano teacher
原文片名: 
La pianiste
導演: 
麥可漢那克(Michael Haneke)
編劇: 
麥可漢那克(Michael Haneke)
演員: 
依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安妮吉拉杜(Annie Girardot),貝諾麥吉梅(Benolt Magimel)
文/劉凱西

這世界上最樂意掀出人類不堪本質的導演,應該就是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了。這樣說他本人應該會不同意吧?(誰會同意呢?)說是掀出人類的不堪,其實應該是基於他對事物核心本質的追求,所有平靜無波的人生,背後肯定隱藏著什麼樣的扭曲;而所有的扭曲,肯定藏著一個令人痛苦的遭遇。

《鋼琴教師》是麥可漢內克在2001年坎城影展大放光芒的作品,奪下了當年的評審團大獎,以及男女主角獎,這部電影改編自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菲德耶里內克的小說,描述一位年過40的女鋼琴教師艾芮卡,長期與母親同住,過著互相贈恨、又彼此相愛的扭曲人生。由於母親的極度無安全感與控制欲,艾芮卡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她一直用理智武裝自己,不讓情感外露,對情感與性的渴望,導致了她的扭曲。她必須靠著看色情片來滿足自己的性慾,或是到露天電影院裡,偷窺情侶的車震激情。而當她在奇妙的場合裡,遇見了一名17歲的男孩華特。華特對她展開猛烈追求,她終於不再抗拒,然而當理智的高牆潰堤,她毫不自覺地展露自己對性與愛情的扭曲──她的情感必須靠著扭曲的性愛來展現,或者更貼切的說,因為長期觀賞成人電影,她所認知的愛情就是這樣。最後,華特終於離開,在一場演出前,她本來準備了刀子要刺殺華特,然而華特對她的態度卻宛如鮮少碰頭的長輩,讓她無法下手,只能一刀刺了自己的心口,卻又無法刺深,讓自己一次解脫。

艾芮卡當然是不可救贖的悲劇,然而漢內克並不是要我們給她批判,他比較像個拿著手術刀的外科醫師,一刀一刀地解剖艾芮卡的人生組成與慾望扭曲。艾芮卡的悲慘人生,可說是源自於她的控制狂母親──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女兒,讓她能夠好好學習音樂,成為一名鋼琴家;為此,她要求女兒一輩子來歸還。音樂是艾芮卡的唯一,但其實正是造成艾芮卡今日扭曲的一切原因,若不是因為學習音樂,母親就不會如此控制她,她或許就能擁有跟其他人一樣的人生發展。因此故事裡,艾芮卡設計刺傷自己的女學生,讓她無法必須放棄鋼琴,或許是源自於艾芮卡的嫉妒(她當時正在與華特歡笑談天),然而最後可能拯救了那名女學生,因為她很有可能走向跟艾芮卡一樣的扭曲人生,因為受傷必須放棄音樂,卻替她的人生開啟了另一種可能。

艾芮卡與華特的感情發展,像是有脈絡可循,卻有許多不合裡之處。什麼樣的男人,收到了艾芮卡易於常人的性愛要求後,還能繼續與她發展感情?這段發展之中,我們見到了華特多次拒絕,最後卻扛不著生理反應,與艾芮卡發生了性關係,然而每次性關係,都將艾芮卡打入極度不堪的境地,而華特卻在這些關係之後,還緊跟在後,對艾芮卡表達愛意。

這樣的安排的確不合裡,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懷疑,艾芮卡與華特之間的「感情發展」,其實有許多部分可能都只是艾芮卡的幻想。或許最後,華特並沒有追到艾芮卡家,照著她的指示,對她施予暴力的性愛;或許徹頭徹尾,那些不合情理的互動,都只存在艾芮卡的幻想裡:華特沒有為她報考音樂學院,也沒有在音樂廳的廁所挑逗她,更沒有在冰棍橄欖球場的倉庫裡,有那場屈辱的性行為,一切一切,都沒發生過,她與華特唯一的接觸,只有當時家庭演奏會上的一面之緣,動心的是艾芮卡,並不是華特,艾芮卡必須用這樣的幻想來餵養自己貧乏飢渴的人生,並且抵抗母親控制下的人生。

因此,最後那場音樂廳階梯前的相遇,華特的反應也就理所當然,而艾芮卡當然也無法殺了華特,一切都是自己所為,自己所苦,那把刀當然也只能刺向自己的心,也理所當然,無法因此刺死自己,只能帶著傷逃離。

《鋼琴教師》在15年後,有了修復版本,伊莎貝雨蓓所飾演的角色瘋狂,在這部電影之後,更成為一種背負著入世苦痛的瘋狂。她在保羅范赫文的新片《她的危險遊戲》裡,似乎就取了部分艾芮卡的瘋狂,當然,扭曲的程度還不及艾芮卡的一半。《鋼琴教師》在影史上的存在地位,不止是因為麥可漢內克,更是因為伊莎貝雨蓓,因為她成功詮釋了這個痛苦而扭曲的角色,而這個角色也無形中跟隨著她到永遠。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