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可汗-團體歸屬的衝突情感

出品年份: 
2010
英文片名: 
My Name Is Khan
導演: 
Karan Johar
演員: 
Shah Rukh Khan、Kajol、Shane Harper
文/Steven
劇情大綱:
以特殊角度呈現911事件所帶來的陰影,這一部時代悲喜劇描寫一名患有亞斯柏格症的美國印度移民如何在911事件後,靠著愛的力量排除萬難的故事。
 
片中的男主角可汗雖智商極高、內心善良,擅長修理機械,卻因感情表達有障礙,不但社交上出問題,偶而也會出現失控行為。為了教養這個與眾不同的兒子,他的母親注入很多心力,也引發弟弟嫉妒,日積月累下,弟弟終於離家前往美國。
 
母親去世以後,可汗到美國投靠弟弟,工作途中遇到了一位在美髮院工作的單親媽媽,並愛上了她。在弟弟強力撮合下,可汗最後抱得美人歸,然而911 恐怖攻擊事件發生,讓美國境內草木皆兵、人人自危,連帶冠有穆斯林姓氏的印度人也受到歧視與質疑,女主角的兒子因而喪生。女主角傷心欲絕下決定與可汗分 開,可汗也因此踏上尋找美國總統的路程,只為了告訴總統:「我的名字叫可汗(Khan),我不是恐怖分子。」
 
電影評論:
這部印度電影以種族和宗教仇恨議題為中心,刻劃出人類跨越社會體系界限的無私大愛,導演運用幽默和嚴肅,的敘事風格交叉使用的敘事技巧來呈現,更運用911所創造出來的種族反動,結合印度本身因為宗教分裂而對立的恐慌,將不同種族和宗教,透過一位心靈單純的亞斯柏格症患者的眼中,來讓觀者檢視衝突表面下的搧動和操弄手段。及衝突底下的人性真情,流暢的攝影和些許歷史流動的故事架構,有些《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的色彩,雖然劇情架構設計略為刻意,卻不失為一部感人佳作。
 
印度在印度教和回教的不同信仰而分裂,甘地努力想要找回人性最初的純真和信任, 卻抵檔不了群眾在多數人堅持的壓倒性信念,而不得不屈服於強大的群眾壓力。本片所要探討的就是群眾對於個體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小團體的行動對於個體所帶來的影響,可以是某個種族的集體信念,而影響到個體的自主信念,更可以擴大為宗教信仰影響下的個體信徒。
 
印度電影比較常探討的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本身因為宗教不同而對立的衝突形式,然而卻鮮少有電影著眼在911對於回教徒的歧視態度,本片編劇和導演以不同歷史層面所造成的不同歷史種族的衝突來作為本片相當有力的主題。當身為團體一份子的特殊身分, 被團體意識推著走,表面看來好像是兩個團體之間的衝突鬥爭,實際上是拋棄內心中最初的良善面,而不加思索地順著群眾情緒所帶起的個體情緒所起舞,而種族和宗教便成為仇恨衝突的標籤所在。
 
本片便是運用不同宗教和種族在不同的時代所被貼上的標籤,來呼應群體仇恨衝突的根源所在,而種族的傳承更是家族姓名的傳承所組成,因此姓名所象徵的就是種族的延續,也就從家庭關係衍伸出種族對立的開端。
 
本片的主角是亞格柏斯症的患者,很難在對話中雙眼直視和對方對話,然而在一般人脫口而出的話中,卻用放大鏡來檢視其意義,而不帶心機的真誠話語,也透過其單純的思考和意念,點破現代人面對自身負面情緒所採取的錯誤態度。
 
本片透過多面向的受害者和施善者所表現出的心理層面,來看出人們面對社會輿論的抨擊之下,所存在的真實心靈流動,本片對於在社會、文化、種族、及宗教框架下生活的現代人,有相當多十分有意思的啟發。本片大部分都是以正面的題材取向來描述,然而因為劇情的安排巧合度太高,而正面態度的刻畫痕跡太過明顯,讓本片顯得有些矯情,不過對於種族宗教衝突面的深刻描述,還是讓本片劇情有著一定的故事水平。
 
本片的劇情架構的確和《阿甘正傳》有些許類似之處,都是以異於常人的角色在社會中的處境作為故事的描述重心,然而《阿甘正傳》的劇情豐富度和感染力都遠超過本片,故事的架構鋪陳不足算是本片蠻明顯的敗筆。然而本片男主角Shah Rukh Khan對於亞格柏斯症患者的出色詮釋,純真良善的真情流露,讓本片有了相當豐富的可看性,其師法好萊塢式的摧淚橋段,讓本片有了相當濃厚的好萊塢味道,整體來說算是多重意涵融合其中的正面取向電影,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