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華的純真所掩蓋的真實──純真年代

出品年份: 
1993
英文片名: 
The Age of Innocence
原文片名: 
The Age of Innocence
導演: 
馬丁史科西斯
演員: 
丹尼爾戴路易斯、蜜雪兒菲佛、薇諾娜瑞德
文/劉凱西

馬丁史科西斯於1993年所執導的電影《純真年代》,改編自伊迪絲華頓1921年獲得普立茲獎的同名小說,故事描寫1870年的紐約上流社會,那個充滿禮教、規矩,卻又瀰漫著無知與八卦的世界。那裡的人,一切都必須要精緻而美好,像個吹彈可破的白瓷,細緻、毫無缺陷。這樣的精神瀰漫在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大至衣著、房屋擺設、派對的舉辦、桌上菜餚的安排,小至說話的方式,人際之間的相處,談吐的方法……所有的一切,都有規範可循,只要遵循規範,就不會引來任何困擾;反之,就會成為流言中傷的目標。

紐倫是當時上流社會的名人,他遇見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女人:自己的未婚妻「梅」代表的正是上流社會美好的一切:她不但美麗,純真,談吐優雅,又出身名門,積極參與社交活動,永遠掛著甜美的笑容,永遠跟惡名沾不上邊;梅的表姐艾倫則完全相反:她嚮往自由的父母帶著她遊歷歐洲,她嫁給歐洲公爵卻婚姻破裂,隻身逃回紐約。原本紐約上流已經準備好要以流言襲擊艾倫,然而卻被紐頓給一一擋下,他甚至用自己的力量,讓上流社會接受她。自此之後,紐倫就徘徊在這兩個女人之間。他發現自己深愛艾倫,卻又不能違反禮教與梅解除婚約。紐倫娶了梅,卻無法忘懷艾倫,最後梅意外懷孕,迫使紐倫必須放棄所愛,回到禮教的規範。遵循著這些禮教規範,紐倫過了平實的日子,等到梅過世之後,紐倫才發現,其實梅一直都知道紐倫深愛艾倫,只是她從不揭穿事實,只是用符合禮教規範的態度去面對這件事──就如同紐約上流社會所要求的一樣。

1870年的世界究竟如何,那時紐約上流的禮教束縛究竟多深,恐怕大多數的觀眾(讀者)都不清楚。馬丁史科西斯在《純真年代》展現了之前我們所不了解的細緻。為了呈現那個時代拘謹又吹毛求疵的氛圍,馬丁史科西斯跟當時的上流社會一樣,對影片的最小細節都極度要求。除了整個影片敘事方式呈現出幾乎完美的均衡,攝影構圖方面,也幾乎使用左右對稱的平衡,在舞會上、在餐桌上、餐盤花束的擺設、馬車裡的乘客,幾乎每個鏡頭,都可以看到驚人的對稱──也就是說,當出現歪斜與不平衡的時候,就表示一切的禮教規範都被打破。最明顯的莫過於所有紐倫與艾倫相處的場面,從一開始的對稱,到後來越顯傾斜,構圖代表著他們倆的情感關係,早已脫離上流禮教的規範;另外就是餐桌上的蠟燭與人物之間的構圖,由於餐桌是討論八卦的重要場合,我們可以見到,那些所謂「符合社會禮教」的人們,總是被兩根蠟燭所圈住,一開始紐倫也是,但一直到最後,所有人的餐桌構圖上,都還是左右各一根蠟燭,只有紐倫因為思想不同,而掙脫了規範,蠟燭只出現在銀幕的左方。

《純真年代》裡的一切細節,都是為了要讓觀眾感受到當時社會規範的束縛氛圍,所有藝術品都是真品,就連餐桌上的瓷器也不是道具仿製,更別說餐桌上的菜餚,絕對是研究當時的菜譜精心製作的真美食,你一定可以發現,片中許多看似與劇情無關的小細節,最明顯的莫過於雪茄刀,不同的雪茄刀鏡頭特寫就出現過至少三次,雪茄是男性交誼的道具,抽的時候也必須遵循許多規矩,那本身就是一個規範符號,如果說八卦是有女人的場合才會出現的低俗,那男性之間就算約束再多,外表是規矩了,靈魂卻一樣愛碎嘴。

馬丁史科西斯完全重現了那個時代,讓觀眾能完全感受到那種事事都必須循著規矩的氛圍。但這種重現,並不是要我們去愛慕那些虛華,反而是要我們感受那種拘束,並且看穿那虛華底下的偽善。《純真年代》裡的一切,外表與內在完全相反:所有遵循規矩的,其實都是偽善、充滿心機的;反倒是那些遭受污名的違反禮教者,才是真實的。而紐倫的妻子梅,既然是紐約上流社會禮教班的模範生,表示她才是藏著最多盤算的女人,外表看來純真無暇,但就連自己的丈夫都可能從來不認識她。這就是真正的紐約上流社會──可能也是現在各處的上流社會縮影。

說這年代「純真」,但innocence這個字從來都不是全然正面的,更多時候是充滿諷刺的,只是有著正面的表面意義──就如這部電影,沒看穿的人會以為馬丁史科西斯居然花大錢玩了一場服裝場景秀,事實上,大師一切的細節要求,只為創造出那美好的虛華,虛華與其底下的不堪之間的對比,才是《純真年代》要展現的重心。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