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乘著愛情的輕盈小舟──甜蜜蜜

出品年份: 
1996
英文片名: 
Almost a love story
原文片名: 
甜蜜蜜
導演: 
陳可辛
演員: 
張曼玉 黎明
文/劉凱西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可否大膽地將《甜蜜蜜》歸類成以近代為背景的時代劇?

或者,製片方在1996年時,根本沒想過他們要進行的,就是一部關於近代華人權力變遷的電影,他們只是想要拍一對中國到香港打拼的男女,為了生存而相遇、相愛,也因為生存而分離,最後卻因為一首鄧麗君的歌曲,而又再度重逢的故事。或許,他們當時就很清楚,自己想說的並不只是愛情,但身為觀眾的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他們當時應該沒有想要拍攝「歷史」,因為歷史太沈重,若不乘著愛情的小舟,根本無法在潮流裡前進,也無法讓觀眾們吸收,更無可能在20年後的今天,被重新修復、放映。

有時候創作者最想說的命題,必須成為最不能說出的命題,尤其是對電影創作者而言,因為電影不只是藝術,更是娛樂,而只有當它變成了被大眾所接納的娛樂時,它的藝術目標才能夠達成。

好一個偽裝,或許正是這種必須的偽裝,才讓電影就算不能如其他藝術純粹,還能稱得上是藝術。

《甜蜜蜜》的故事,是從1986年一名從天津到香港打拼的男子黎小軍開始,他放著家鄉的未婚妻,期盼能在香港這個金錢橫流之處,獲得一席之地,然事實上賺錢非但沒有想像中的簡單,許多有相同想法的人,在這裡認了另一種命,認了那種漂流的命。黎小軍在這裡遇到了廣東女子李翹──他一開始以為她是香港人,後來因為愛聽鄧麗君,才被揭穿其實也是從廣東來香港掙錢的身份。李翹是個唯利是圖的女子,她拼了命賺錢、存錢,也帶著黎小軍一起賺,他們成了盟友,也成了不說出口的愛人,他們始終沒敢承認自己的情感,直到他們分離後再重逢,終於願意面對這段感情,卻因為李翹的黑道情夫彪哥必須逃亡,礙於情義,李翹也隨著他離去。數年過後,兩人不約而同到了紐約,彪哥已死,李翹與黎小軍,都找到了另一種生活規律,就在此時,他們喜愛的鄧麗君辭世,兩人感傷之餘,竟然在電器行的電視機前,伴著鄧麗君的歌聲,再度相遇。那天是1995年5月8日。

故事簡介寫起來,就是一個愛情故事罷了。然而,這個時代從1986年橫跨到1995年,正是華語世界變動得起頭,那時中國經濟改革才剛開始,許多中國人到外地打工賺錢,香港的股票地產狂飆,人人都能在這裡撈上一筆,隨後泡沫金融崩潰,股票大跌,經濟重心轉移到中國,原本出來想賺錢的,反而又變成了另一種苦,因為離開太久,故鄉早已變異鄉,只好再度前往另一個異鄉,重新打拼自己的人生。這就是黎小軍的遭遇,也是李翹的遭遇,他們都是無名小卒,只能隨著時代的變遷,各自漂浮;他們的愛情,也因為時代而變得有點身不由己,這點就交給鄧麗君去說明,因為不管時代怎麼變遷,只有鄧麗君不會改變,就如他們倆的情感,縱使經歷數個年頭的漂泊,還是那個模樣。

《甜蜜蜜》獲得當年時代雜誌票選十大最佳影片,事實上,如果現在有人要票選十部最重要的華語片,《甜蜜蜜》也該獲得一個席次,畢竟很少電影能夠如此巧妙地用愛情帶出時代的更迭,並且將故事講得毫無壓力。這不正是所有立志拍攝通俗電影的人所追求的:故事在形式之前。

歷史之所以可以輕盈,全是因為它隱身成為一個背景,而時代說穿了就是社會,社會不可缺少的是流行元素(麥當勞、鄧麗君、威廉赫特)以及經濟生活,說這對情侶一開始的目標是賺錢,其實一點也不俗氣,大多數的人賺錢是為了生活,不只是你我,當然也是片中的男女。只有當我們看到人求生的根本時,才能見到愛情的高尚,而其實在俗氣與高尚之間,也沒有那麼長的距離,其實也是緊緊相繫的兩者。

如果你有機會再看一次《甜蜜蜜》,不如花點力氣找張正版藍光碟來欣賞,畢竟都已經被重新修復,有什麼理由重看一部好電影,卻不找更好的觀影品質呢?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