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詹姆斯愛佛利其實是名美國導演,因為他許多代表作如《此情可問天》《窗外有藍天》等,都是描寫古典英國上流社會的故事。1993年的《長日將盡》是他改編自日裔英籍小說家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說,也是一個以古典英國社會為背景的故事。
故事描寫二次大戰前,安東尼霍普金斯所飾演的史蒂芬在達靈頓莊園擔任僕役長,盡忠職守的他即使在年邁的父親過世之時,也放棄探視父親,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當時的達靈頓莊園是許多政治人物出入協調國際局勢的場所,德國納粹也利用莊園主人對時局的封閉以及對戰爭的排斥,拉攏英國進而造成納粹黨的壯大以及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即使他曾與世界局勢的掌控中心如此靠近,忠誠的史蒂芬依然只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不批判甚至不聽從主人與賓客的對話與決策,將自己完全置身於工作之中、現實之外。當時的他,將此種選擇視為是忠誠的表現,合理化自己異乎常人冷酷、冷血的表現。
然而,史蒂芬其實並非完全沒有情感,他愛慕女管家肯頓小姐(艾瑪湯姆森飾演),卻把工作擋在前頭,阻隔自己表現出自己對她的愛慕。史蒂芬其實也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他當然也有愛,否則他不會偷看愛情小說,也不會堅持要把他年邁的父親留在莊園裡工作。他只是把自己閉鎖在工作之中,藉此不去面對世界的複雜,以及人該擁有的情感。工作對他來說,其實並不是他所想像的忠誠,而是他逃避世界的藉口。工作像是一個防護罩,讓他不受到現實人生的打擊,也不必去面對愛情所帶來的尷尬與害羞,更不必去跟其他男士比較知識與地位。當他還年輕時,還能覺得自己有本錢犧牲世界的一切以求自身的安全感,然而,當二次大戰結束,自己服侍的主人變成了世界罪人,達靈頓莊園易主,他才被迫去面對這個世界。那時候肯頓小姐早已離開莊園,經歷過一段不美滿的婚姻,史蒂芬才決定踏出達靈頓莊園,去挽回自己曾經失去的一切,也就是他一直深愛的肯頓小姐──而《長日將盡》的故事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史蒂芬離開莊園,開車前往英國西部尋找肯頓小姐,在這段路上,他回顧著自己在達靈頓莊園的過往,以及路上所遭遇的一切。
故事背景雖然是在50年代的英國,但故事的主題卻現代適用。多少人把自己埋頭工作以逃避世界?多少人以「認真工作」為藉口,來閃避生活的繁瑣?史蒂芬的問題,其實是現代大多數人的問題。93年電影剛推出時,當時我們討論的主題是「男性對情感的壓抑」,許多男性不願表現出自己的情感,進而以工作為由來封閉自己、壓抑自己;不過二十年後的今日,這個狀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擴大到不分性別。不只男性,更多女性將自己投入於工作之中,好逃避家庭與人生所帶來的種種煩惱。《長日將盡》的故事(或是電影拍攝步調)或許古典,卻是一個極為現代的故事。當然這個觀點多半來自於石黑一雄的阿原著小說。
以電影敘事上來說,詹姆斯愛佛利的電影步調一向都是緩慢前進、慢慢累積,因此演員的表現相當重要,既然電影慢了,演員就得好,否則就會破綻連連。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去看這部電影,的確在電影語言上不能說有特別的地方,只是幾場戲依然被視為經典:如肯頓小姐告訴史蒂芬自己答應嫁給他人,史蒂芬卻還只是交代她工作上的瑣事時,艾瑪湯姆森用那張心碎哭花的臉,抬頭看著高高在上、不受影響的安東尼霍普金斯,簡直就是一個女人的最悲慘的窘境。
此外,電影最後一場戲,當史蒂芬被肯頓小姐拒絕,獨自回到達靈頓莊園為新主人服務,一隻鴿子飛進客廳,主人跟他追捕鴿子、最後由史蒂芬將牠放出窗外,向外飛的鴿子自由了,史蒂芬卻像一隻籠中鳥,彷彿永遠不得離開達靈頓莊園,也永遠無法離開他自己用工作所建立的那座牢籠。這場戲的經典,已被不少不電影給「致敬」過好幾回,如果說前面那場戲的經典,來自於演員的演出,這場戲的經典,絕對是來自於導演場面的調度。
《長日將盡》之後,詹姆斯艾佛利似乎也沒有再拍過更超越的作品。該片當年獲得八項奧斯卡,最後全軍覆沒,不過這部溫文之作,或許很難百年電影史之中被論為經典,但也穩穩地佔著屬於它的一席之地,在電影的天空著,穩穩閃耀著自己的光芒,或許不夠耀眼,卻也不怕不被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