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對神學的扭曲人生觀

出品年份: 
2016
英文片名: 
The Student
原文片名: 
(M)uchenik
導演: 
Kirill Serebrennikov
編劇: 
Kirill Serebrennikov
演員: 
Pyotr Skvortsov、Viktoriya Isakova、Yuliya Aug
文/Steven
劇情大綱:
青春期的少年凡亞,狂躁、不受女孩青睞、厭倦自己的母親,但是他找到了自己的武器:聖經。聖經的句句箴言帶領他理解世界、教育同學、對抗師長:女同學不該穿比基尼上游泳課,校長同意;蝙蝠是鳥類,校長可以理解;性教育課怎麼能用紅蘿蔔練習戴保險套呢?校長指責老師。他提出質疑、手段激進,學校翻天覆地,師生落荒而逃。大獲全勝的凡亞是天父最忠實的門徒,但他渴求的愛與平靜始終沒有降臨。
電影評論:
這部俄國電影以尖銳寫實的敘事步調,將教育體系權威與妥協的黑暗面赤裸裸揭開在螢光幕前。當宗教的教義變成扭曲教學思想的工具,任何的批評都掛上神聖的招牌,理性的思考模式和宗教形而上的思考模式相互衝擊,但衝擊的戰場卻在學校中。編導成功以東正教聖經中引述的話語,揉合成對現代教育方式與科學理論的質疑和批判。
當東正教的聖經句句箴言,在現實生活被曲解為各種道德規範的限制範圍,所有不符合箴言內容規範的行為,都被視為異己之意見,違反的人都會被強力譴責會下地獄,這樣的思考模式,放諸在現今以法律規範為中心的法治社會,便為覺得相當荒謬怪誕。但宗教的教義滲入教學內容的規劃與設計,宗教神聖的色彩卻又讓人不敢挑戰其權威,進退兩難的處理窘境,給予當今的教育方式更多思考的空間。
宗教狂熱的心靈狀態,容易將宗教的片斷教義,曲解為各種現實狀況的扭曲價值觀,從宗教的觀點去檢視各種學術的理論因子,不僅有失學術追根究柢的研究精神,更抹煞學術理論研究的成果。但本片相當反諷的是,宗教的選擇雖是個人的言論自由,但若將宗教教典曲解現實理論的事實,並影響教學內容的正確性,讓教師本身不願意挑戰宗教的神聖,卻又不想放棄對學術理論的堅持,兩種觀念必須強迫放在一起同時檢視,相互衝擊之下,參雜學校名聲的考量,成為必須做出政治正確的扭曲抉擇。
本片更尖銳指出在學校教育體系之下,學生自身所引起的喧然大波,若會強烈影響到學校的名聲,則不得不屈服在學生的意見之下,對教學內容的正確性與否投下一記震撼彈。本片教學創新認真的生物老師艾蓮娜,在考量學生性教育觀念不成熟,特別設計保險套的使用課程,灌輸學生正確的性觀念,卻被扭曲的聖經中亞當夏娃的神聖意念所曲解,校長和教務主任在斥責艾蓮娜後,背後露出諷刺的訕笑,一針點出教育體系對學生妥協的黑暗面。
凡亞露骨狂放,且敢於挑戰權威的意念,字字句句都和宗教扯上關係,將日常生活所有的層面都透過宗教的透視鏡,去檢視身旁周遭的一切作為,以極高的扭曲道德標準去看待一切。某些想法讓人會心一笑,但狂放且大膽的作風,卻讓觀者不得不為他捏一把冷汗,坐如針氈的特殊感受,讓人不寒而慄。
本片編導巧妙運用大膽創新的敘事點,從外界看似離經叛道的狂妄作為,和師長們對於偏差行為的處理模式,深刻探討教育體系以及學生受教範圍的平衡點界限。宗教狂熱若置於中立的教育環境中,所引起的喧然大波會造成什麼樣的改變,都是編導所欲呈現的主題。
本片飾演艾蓮娜的演員Viktoriya Isakova,將與凡亞狂放怪誕的宗教偏執間的精采對手戲,詮釋得相當震撼有力,從偏執中找到和凡亞相互抗衡的宗教意念,無視於教育體系的壓迫情勢,勇敢挑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呈現的相當精采。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得獎紀錄: 
Biografilm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坎城影展François Chalais獎
歐洲電影獎最佳作曲人獎
FEST國際影展評審團票選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
Nika Awards最佳女配角
俄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最佳作曲人
Sochi Open俄國影展最佳導演
俄國年度電影最佳影片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