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 - 我是我,我是誰?

出品年份: 
1995
英文片名: 
GHOST IN THE SHELL
原文片名: 
GHOST IN THE SHELL / 攻殻機動隊
導演: 
押井守
編劇: 
士郎正宗
演員: 
大塚明夫 田中敦子
文/Jack

 「人心」明明是如此複雜而不可測,人類卻總是試圖藉用公式去解答,企圖讓科技凌駕於生命。也許電影裡的科幻未來終將到來,智慧也終將迎向高性能的人工改造,但毫無血色的面容是否是人類真正想要的明天?總有一天我們都得問過自己,在時間的長河裡,是否都能夠坦然放棄血肉之軀裡的「自我」,進化成科技工程維護下的「意識」?

 

 押井守之所以能夠將《攻殼機動隊》打造成獨一無二的經典日本動畫電影,是早在1995年,他就以極為哲學的角度拋出「人類」之於「科技」之間的矛盾,沒有留下明確的立場與想法,僅是在對話裡埋藏許多耐人尋味的觀點,讓生命在天秤的兩端拉扯結果,五光十色的科幻場景下滿是黑暗,立足於影壇的歷史地位上,甚至可以將其評量為無可替代的科幻巨作,就像《2001:太空漫遊》那樣深刻得影響後來的數十年。

 

 《攻殼機動隊》終究是前衛的,儘管以「現代」的出發點去理解亦然,這是儘管在2017年好萊塢斥資打造真人版《攻殼機動隊》也無法撼動影迷的眾多原因之一,就單以押井守對於「未來」的想像來說,都很難不去讚嘆他腦海裡的構圖竟是今日的模樣,再者是電影裡每個角色都蘊含著哲學的思緒,言談間的交會盡是龐雜的待解之謎,時至今日依然為人津津樂道。

 

 其中最為經典的橋段之一,無疑是伴隨<魁儡謠>的過場畫面,充分營造出科技與生命碰撞而留下的寂寞,冰冷的都市面容反射在每個人的神情上,連緩緩落下的雨滴都顯得更有生氣,十足景深著「少佐」在意識與生命之間的迷失,刻畫著科技結晶下的疏離,說明著人心在人工的發展過程裡模糊焦點,不再能「生」,亦不能「死」,每個存在的個體都不再確定自己,到底是什麼?

 

 於是「活著」終究還是成為疑問,如同焦慮般侵蝕著內心,像是水面下的恐懼、水面上的重獲新生,無論是魁儡師或少佐,都在意識與生命之間成為不了「自己」,他們企圖達到「融合」,進而「繁衍」出一個新的個體,就像是生命的必然,成全了彼此也了結了自己,在「我」與「非我」的立場內,為彼此保留住生命所附帶的差異,但答案卻沒有因此揭曉,而是像是少佐提起的「人一生所能接觸的事物,對這個世界而言只是滄海一粟」,讓整部電影在結局後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以及難以承載的空虛寂寞。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