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聲男孩–內在煎熬與外顯天分的拉扯

出品年份: 
2014
英文片名: 
Boychoir
導演: 
François Girard
編劇: 
Ben Ripley
演員: 
Dustin Hoffman、Kathy Bates、Garrett Wareing
文/Steven
劇情大綱:
斯泰特是個憤怒的十二歲德州少年,看任何事情都不順眼,在學校與同學起爭執,回家又得照顧酗酒的母親,在處處艱難的生活裡,沒想到母親又因車禍而喪命,成了孤兒的斯泰被不願承認自己的父親送至享譽國際的男童合唱學校,在學校裡斯泰不但要學習歌唱的技巧更要想辦法融入精英團體,透過反覆吟誦的聖歌與指揮家卡維爾先生(達斯汀霍夫曼飾)嚴厲的指導,究竟他能否施展自己的天賦,找到未來的道路,成為一顆新星?
電影評論:
這部加拿大電影以極具音樂天賦的男孩心路歷程為主軸,運用外界人們對它的觀感轉變,以及從暴戾之氣轉為平和之氣的巨大轉變,成為本片極具張力的關鍵。劇情步調過於緊湊並欠缺細膩情感表現,卻以充滿說服力的自然演技,成功掀開觀者內心深處渴望達到夢想的封塵記憶。
當孩子處於具有家庭關係缺陷的家庭,單親加上家長的問題行為,卻很容易壓垮孩子面對外界壓力的勇氣,長久面對社會底層的標籤壓迫,而成為長久關在籠裡的鳥,打開籠子卻不會飛行,唱歌的天賦,從身邊師長的眼光看來,是不容被埋沒的,但回到身處不健康家庭狀態的小孩,每天卻只想著要如何面對不健康的家庭關係,自身的天賦卻隱沒於無形之中。
暴戾之氣,是斯泰特面對外界異樣眼光的衝突與反抗,反抗著外界對他不健康家庭狀況所做出的直覺批判,彷彿被貼上母親行為不檢的標籤,就從此在地獄之下不得翻身。對音樂的強烈感知力便隱藏在潛意識中,不經意才流出天賦異稟的音樂才華。
本片以對衝突壓迫多層次的敘事手法,將斯泰特和指揮家卡維爾不同世代音樂家心路歷程相互呼應。當遭受壓迫的處境已成為必然,運用毀滅一切的憤怒將身邊的一切都摧毀,不顧自身音樂天賦得以發揮的成長,拋棄所有身邊的一切,只剩下被憤怒火焰所保護的受傷心靈,暗地裡默默哭泣。
當音樂啟蒙老師開啟了斯泰特對音樂的強烈熱愛,面對外界挑起衝突的挑釁,憤怒之氣得以被堅持夢想的初衷所壓制,而逐漸將理性的思維凌駕於情感直覺的流動,從容易挑起憤怒的意外之中,得到進入另一更高階段的成長。對夢想的堅持,與對音樂的熱愛,才得以讓斯泰特從長期受迫害的陰影中,得到慰藉並超越困境所給予的負面觀感。
本片亦點出在複雜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對於孩子本身的重要性。當私生子的稱號成為負面的標籤,孩子發展所冀望的良好親子關係,在孩子心中,重要性超越一切,從斯泰特對母親的憤恨情緒中,便可一窺家庭功能不良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多麼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
當天賦成為人生的指南針,孩子很容易依照指南針的只是繼續走下去,但許多孩子仍然對自己的天賦全然不知,只因父母疏於對孩子的細膩觀察,讓孩子與天賦所給予的成長擦身而過,淪為社會既定職業的無神幽魂。汲汲營營只為了求生活溫飽,無視於內心深處所激盪的夢想熱愛,雖擠身社會階層頂端,卻對自身的未來茫然。
卡維爾先生對於指揮家工作的冷漠無情,對合唱團成員苛刻且充滿負面情緒,呈現出他對工作現況的怠惰及不滿,對暴戾的斯泰特亦敵亦師的複雜關係,成為他面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衝突與矛盾。斯泰特的音樂天賦,與他過去和機運擦肩而過的際遇交相呼應,軟化了外在防衛機制的嚴肅,更貼近自身內心的感受。
本片前段描述斯泰特成長歷程的敘事太過薄弱,只用些許敘事點便匆匆帶過,成為本片相當大的遺憾。然而充滿張力的細膩演技,便足以掩蓋敘事手法不佳的缺陷,到後段師生情感大爆發的段落,成為本片相當關鍵的高潮。
本片飾演啟蒙老師的Dustin Hoffman及飾演斯泰特的Garrett Wareing,將這個偏於制式化的故事題材,詮釋得相當具說服力。前段嚴肅且具暴戾之氣的狀態,到後段以感性情感打動人們,精彩的情感轉折相當成功,筆者非常喜歡編導設計轉折點的細膩呈現,推薦給喜歡劇情片的朋友囉。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