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毀滅:關鍵13分鐘–自我與救贖的勇氣

出品年份: 
2015
英文片名: 
Elser
原文片名: 
Georg Elser - Es muss sein!
導演: 
Oliver Hirschbiegel
編劇: 
Léonie-Claire Breinersdorfer、Fred Breinersdorfer
演員: 
Christian Friedel、Katharina Schüttler
文/Steven
劇情大綱:
1939年11月,坐擁高權的希特勒,正在慕尼黑啤酒館發表演說。有個人卻因攜帶可疑物品準備離境,被扣押在德國與瑞士的邊界。短短幾分鐘後,啤酒館轟然爆炸,爆炸點就在講台後方。這個人隨即遭蓋世太保逮捕,經查是個名叫喬治艾爾塞的木匠,但他始終不肯承認犯罪。警方從艾爾塞身上搜出了地圖與雷管,並將他交給蓋世太保頭子穆勒親自偵訊。


盤訊過程中,艾爾塞得知暗殺行動失敗了,那個他想要阻止人類浩劫、決定除之後快的元首希特勒,就在爆炸前13分鐘提前離場,並在轟然巨響中安然脫身。面對皮開肉綻的鞭打、慘無人道的酷刑,艾爾塞寧死不招供,直到看見未婚妻愛莎的出現,他這才坦承一切預謀。


為了保護愛莎,艾爾塞必須離開她。為了佈下炸彈,他躲藏啤酒館長達三十天,以精算希特勒到場跟離開的時間。無論如何酷刑拷問,他始終堅持單槍匹馬、沒有同夥。而他所言是真的嗎?他又為何甘冒生命危險,執行這次刺殺?


電影評論:


這部德國電影以刺殺希特勒的主題為題材,迥異於過往拍攝希特勒電影以軍事刺殺為目標,本片以人性化的人民觀點,聚焦於人民本身反抗希特勒的個人信念。將希特勒宣傳理念與實際作為的巨大反差,呈現在觀者面前,觀者得以同理化角色的觀點,並得到人性化的心靈撫慰。


以往拍攝希特勒相關電影,大多以軍事特工或軍隊相關題材為主,本片則是以截然不同的人性觀點,側寫德國人民遭受納粹錯誤宣傳洗腦與思想迫害的創傷。以真人真事改編的題材,編導卻從驚悚的安置炸彈畫面出發,冷冽的定時炸彈聲,搭配全黑的畫面,營造出極具驚悚效果的氛圍。


觀者以全然未知狀態的感受出發,突如其來的爆炸聲與主角艾爾塞驚恐的表情動作,都讓觀者膽戰心驚,而德軍發現艾爾塞刺殺行動的那一刻起,觀者便得以和主角一同經歷慘無人道的刑求歷程。


在德軍大肆宣傳其統治時期會帶來許多建設的同時,清除異端的恐怖酷刑,卻又讓民眾開始質疑德軍的美好承諾。希特勒意圖將異端全部揪出來的強烈慾望,讓下層的軍官執行殘酷的刑求任務,溫暖的人性在軍令如山的壓迫下已不復存。反人性且不人道的刑求過程,扭曲現實的邪惡行徑,讓德軍的人性開始動搖,呈現出人性化的德軍曙光,筆者認為這是過往納粹電影中鮮少觸及的範圍。


編導巧妙運用德軍刑求與主角執行本次任務的來龍去脈與刑求審判的過程交叉描述,平和且幽默的特質與當下執行爆炸任務的堅定信念兩者極具反差,引起觀者的好奇心。劇情持續推展下,這些看似矛盾的特質,便被賦予有血有肉的人性化詮釋,合理化的真實描述,愈發穩固艾爾塞對反抗的德軍的堅定信念。


本片雖然是描述艾爾塞個人計畫刺殺希特勒事件的始末,卻未流於英雄式的主觀呈現,反而呈現許多艾爾塞個人浪漫特質的道德缺陷,進而給予此角色最人性化的詮釋。刑求艾爾塞的德國軍官,也因慘無人道的刑求過程,對納粹組織的忠誠產生動搖,賦予德軍人性化的詮釋,這是筆者相當推崇編導的部分。


本片影像與聲音串聯的精準剪輯,巧妙將艾爾塞的過往與當下的情節串連起來,毫無違和感的柔和與殘酷交錯影像,都讓筆者讚嘆不已。冷冽與溫暖的影像設計,亦與劇情推展搭配的相當精準,本片更完整呈現出德軍刑求的各種工具與方式,極度寫實卻又具人性化的反差效果,都呈現的十分精彩,推薦給喜歡看劇情片的朋友囉。


得獎紀錄: 
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製片
德國導演大獎最佳導演
慕尼黑影展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
地區: